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泥沙动力学、河流动力学论文--河道演变论文

长江汉口至吴淞口河槽冲淤与微地貌演变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1页
    1.1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0-27页
        1.2.1 河槽冲淤演变第20-22页
        1.2.2 河槽表层沉积物第22-24页
        1.2.3 沙波地貌第24-26页
        1.2.4 河槽自适应行为第26-27页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第27-30页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27-29页
        1.3.2 论文工作量与技术路线第29-30页
    1.4 小结第30-31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31-39页
    2.1 研究区域地貌与分段第31-34页
        2.1.1 长江流域地貌概况第31-33页
        2.1.2 动力分区与研究区域选择第33-34页
    2.2 研究区域水文泥沙特征第34-35页
    2.3 流域与河口工程简介第35-38页
    2.4 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39-49页
    3.1 数据采集第39-43页
        3.1.1 河槽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第39-41页
        3.1.2 流速数据采集第41页
        3.1.3 多波束测深数据采集第41-43页
        3.1.4 历史水下地形数据收集第43页
    3.2 分析方法第43-48页
        3.2.1 河槽表层沉积物分析第43-44页
        3.2.2 河槽床面剪切力与理论河槽床面剪切力计算第44页
        3.2.3 多波束测深数据分析第44-46页
        3.2.4 历史水下地形数据分析第46-48页
    3.3 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干流河槽冲淤演变特征第49-67页
    4.1 汉口至湖口干流河槽冲淤演变特征第49-54页
        4.1.1 汉口至湖口干流河槽宽度变化第49-51页
        4.1.2 汉口至湖口干流河槽深泓线变化第51-53页
        4.1.3 汉口至湖口干流河槽冲淤量变化第53-54页
    4.2 湖口至大通干流河槽冲淤演变特征第54-57页
        4.2.1 湖口至大通干流河槽宽度变化第54-55页
        4.2.2 湖口至大通干流河槽深泓线变化第55-56页
        4.2.3 湖口至大通干流河槽冲淤量变化第56-57页
    4.3 大通至吴淞口干流河槽冲淤演变特征第57-62页
        4.3.1 大通至吴淞口干流河槽宽度变化第57-59页
        4.3.2 大通至吴淞口干流河槽深泓线变化第59-61页
        4.3.3 大通至吴淞口干流河槽冲淤量变化第61-62页
    4.4 不同河段河槽演变共性与差异性第62-63页
    4.5 长江汉口至吴淞口河槽冲刷量与误差分析第63-65页
    4.6 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干流河槽表层沉积物特征第67-71页
    5.1 汉口至湖口干流河槽沉积物特征第67-68页
    5.2 湖口至大通干流河槽沉积物特征第68页
    5.3 大通至吴淞口干流河槽沉积物特征第68-69页
    5.4 小结第69-71页
第六章 干流河槽沙波空间分布特征第71-84页
    6.1 长江九江至吴淞口干流河槽沙波统计第71页
    6.2 长江九江至吴淞口干流河槽沙波空间分布特征第71-82页
        6.2.1 长江九江至湖口干流河槽沙波空间分布特征第71-75页
        6.2.2 长江湖口至大通河槽沙波空间分布特征第75-78页
        6.2.3 长江大通至吴淞口河槽沙波空间分布特征第78-82页
    6.3 河槽沙波空间分布的共性与差异性第82页
    6.4 小结第82-84页
第七章 干流河槽冲淤与微地貌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分析第84-123页
    7.1 河槽沉积物粒度变化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分析第84-86页
    7.2 河槽整体冲淤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分析第86-92页
        7.2.1 汉口至湖口段干流河槽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分析第86-87页
        7.2.2 湖口至大通干流河槽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分析第87-88页
        7.2.3 大通至吴淞口干流河槽冲淤规律与自适应行为分析第88-91页
        7.2.4 干流河槽整体演变趋势讨论第91-92页
    7.3 局部河槽强烈冲淤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分析第92-103页
        7.3.1 桥墩局部冲刷加剧第93-97页
        7.3.2 河道整治工程河段强冲强淤第97-101页
        7.3.3 采砂导致局部河槽床面地貌剧烈变化第101-103页
    7.4 河槽床面沙波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分析第103-121页
        7.4.1 链珠状沙波发现与“沙波形态-伴生底形”命名方法的提出第103-104页
        7.4.2 链珠状沙波的几何参数特征及其影响第104-109页
        7.4.3 链珠状沙波发育的水沙环境第109-111页
        7.4.4 链珠状沙波发育的原因分析第111-117页
        7.4.5 长江九江至吴淞口干流河槽床面沙波发育及影响因素第117-120页
        7.4.6 长江九江至吴淞口干流河槽床面沙波尺度变化趋势分析第120-121页
    7.5 小结第121-123页
第八章 结论第123-126页
    8.1 主要结论第123-124页
    8.2 主要创新第124页
    8.3 研究展望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第142-144页
附录第144-1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硅藻记录及富营养化历史重建
下一篇:极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松花江流域输沙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