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硅藻记录及富营养化历史重建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2 硅藻研究进展综述第15-23页
        1.2.1 表层沉积硅藻研究第17-19页
        1.2.2 沉积硅藻的古环境研究第19-21页
        1.2.3 硅藻定量古环境重建研究第21-23页
    1.3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环境概况第23-28页
        1.3.1 自然条件特征第23-24页
        1.3.2 水文环境特征第24-26页
        1.3.3 沉积环境特征第26页
        1.3.4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现况第26-28页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8-31页
第二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及生源要素分布特征第31-47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样品采集和处理第32-36页
        2.2.1 样品采集第32-35页
        2.2.2 分析方法第35-36页
        2.2.3 数据处理第36页
    2.3 结果第36-42页
        2.3.1 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第36-39页
        2.3.2 沉积物BSi分布特征第39-41页
        2.3.3 沉积物TOC和TN分布特征第41-42页
    2.4 讨论第42-46页
        2.4.1 沉积物粒径对BSi分布的影响第42-43页
        2.4.2 沉积物粒径对TOC布的影响第43-45页
        2.4.3 沉积物TOC、TN与BSi相互关系第45-46页
    2.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及其与环境变量关系研究第47-71页
    3.1 引言第47-48页
    3.2 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第48-50页
        3.2.1 样品采集第48页
        3.2.2 分析方法第48-50页
    3.3 结果第50-64页
        3.3.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硅藻概况第50-51页
        3.3.2 沉积硅藻绝对丰度和多样性分布特征第51-52页
        3.3.3 沉积硅藻优势种组成第52页
        3.3.4 排序分析结果第52-64页
    3.4 讨论第64-69页
        3.4.1 环境变量对沉积硅藻群落绝对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第64-65页
        3.4.2 硅藻对关键环境的指示作用第65-68页
        3.4.3 环境变量对沉积硅藻属种组成的影响第68-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硅藻-DIN定量转换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第71-101页
    4.1 引言第71-72页
    4.2 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第72-74页
        4.2.1 样品采集和处理第72页
        4.2.2 样品分析第72-73页
        4.2.3 数据分析第73-74页
    4.3 结果第74-94页
        4.3.1 硅藻-DIN转换模型的建立第74-78页
        4.3.2 硅藻-DIN转换模型的验证第78-80页
        4.3.3 柱状沉积物年代标定以及沉积速率测定第80-82页
        4.3.4 柱状沉积物粒度特征第82-85页
        4.3.5 柱状沉积物TOC、TN和BSi特征第85-86页
        4.3.6 柱状沉积物沉积硅藻记录第86-91页
        4.3.7 柱状沉积的DIN历史重建第91-94页
    4.4 讨论第94-99页
        4.4.1 硅藻-DIN定量转换模型的应用第94-95页
        4.4.2 柱状沉积物粒径和有机质的指示意义第95-97页
        4.4.3 DIN年际变化指示意义第97-99页
    4.5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01-103页
    5.1 结论第101-102页
    5.2 创新点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25页
附录第125-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溶解无机碘的东海陆架海域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研究
下一篇:长江汉口至吴淞口河槽冲淤与微地貌演变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