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水质的评价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水质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丹江口水库水质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8-40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18-19页 |
2.1.1 丹江口水库气候及水文特征 | 第18-19页 |
2.1.2 调查范围 | 第19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2.3 水质富营养化评价模型 | 第19-33页 |
2.3.1 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 第21-24页 |
2.3.2 基于拉格朗日函数的灰色评价模型 | 第24-29页 |
2.3.3 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模型 | 第29-33页 |
2.4 水质预测模型—灰色GM(1,1)模型的建立 | 第33-39页 |
2.4.1 丹江口水库水质时段变化趋势 | 第33-34页 |
2.4.2 灰色GM(1,1)模型的建立 | 第34-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0-60页 |
3.1 三种水质评价模型对丹江口水库陶岔2008~2013年的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0-49页 |
3.1.1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丹江口水库陶岔在2008~2013年的水质情况 | 第41-42页 |
3.1.2 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评价丹江口水库陶岔在2008~2013年的水质情况 | 第42-46页 |
3.1.3 利用集对分析模型评价丹江口水库陶岔在2008~2013年的水质情况. | 第46-49页 |
3.2 三种模型比较分析并对其他监测地点的富营养化评价 | 第49-51页 |
3.3 丹江口水库各监测点位总氮含量预测 | 第51-60页 |
3.3.1 陶岔2008~2013年去氮后其余各指标的水质综合评价结果 | 第51-52页 |
3.3.2 丹江口水库各监测位点水质动态分析及其变化趋势 | 第52-54页 |
3.3.3 丹江口水库水质氮含量短期预测 | 第54-6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0-63页 |
4.1 结果与讨论 | 第60-61页 |
4.2 创新点 | 第61页 |
4.3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模型原始数据及GM(1,1)模型求解 | 第69-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