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37页 |
引言 | 第11页 |
0.1 荧光探针的分类 | 第11-15页 |
0.1.1 菁类 | 第11-12页 |
0.1.2 酞菁类 | 第12页 |
0.1.3 吖啶类 | 第12-13页 |
0.1.4 香豆素类 | 第13页 |
0.1.5 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荧光染料(BODIPY)类 | 第13-14页 |
0.1.6 萘酰亚胺类 | 第14页 |
0.1.7 咕吨类 | 第14-15页 |
0.2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优点与应用 | 第15-23页 |
0.2.1 金属阳离子的检测 | 第16-19页 |
0.2.2 阴离子探针 | 第19-21页 |
0.2.3 小分子的检测 | 第21页 |
0.2.4 pH的测定 | 第21-22页 |
0.2.5 酶、蛋白、多肽的分析和监测 | 第22-23页 |
0.3 5(6)-羧基罗丹明荧光探针的合成分离 | 第23-31页 |
0.3.1 柱色谱法合成分离5(6)-取代罗丹明 | 第25-27页 |
0.3.2 两步法合成5-和6-取代罗丹明 | 第27-28页 |
0.3.3 其他位置含氟异构体 | 第28-29页 |
0.3.4 Rosamines的设计与合成 | 第29-31页 |
0.4 水溶性探针 | 第31-33页 |
0.4.1 罗丹明类水溶性探针 | 第31-32页 |
0.4.2 萘酰亚胺类水溶性探针 | 第32页 |
0.4.3 BODIPY类水溶性探针 | 第32-33页 |
0.5 铜离子探针 | 第33-37页 |
0.5.1 “关-开”罗丹明基荧光探针 | 第33-34页 |
0.5.2 FRET罗丹明基荧光探针 | 第34-35页 |
0.5.3 可逆型罗丹明基荧光探针 | 第35-37页 |
第一章 5(6)-羧基罗丹明的合成分离与羧基反应活性研究 | 第37-45页 |
1.1 引言 | 第37页 |
1.2 实验室仪器及试剂 | 第37-38页 |
1.2.1 仪器 | 第37-38页 |
1.2.2 试剂 | 第38页 |
1.3 化合物的合成 | 第38-39页 |
1.3.1 5(6)-羧基罗丹明(1a、2b)混合物的合成及分离 | 第38-39页 |
1.4 异构纯1a和2b两个羧基反应活性探究 | 第39-44页 |
1.4.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40-42页 |
1.4.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42-44页 |
1.5 讨论 | 第44-45页 |
第二章 水溶性5-、6-羧基罗丹明Cu~(2+)探针 | 第45-69页 |
2.1 引言 | 第45-46页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6-47页 |
2.2.1 仪器 | 第46页 |
2.2.2 试剂 | 第46-47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47-50页 |
2.3.1 中间体L1、L2的合成,具体步骤如下: | 第47页 |
2.3.2 目标产物T1的合成与表征: | 第47-48页 |
2.3.3 中间体L3、L4的合成 | 第48-49页 |
2.3.4 目标产物T2的合成与表征: | 第49-50页 |
2.3.5 测试溶液的配置 | 第50页 |
2.4 探针T1、T2对Cu~(2+)识别性能研究 | 第50-67页 |
2.4.1 溶剂体系的选择 | 第50-52页 |
2.4.2 pH对探针光谱的影响 | 第52-53页 |
2.4.3 探针T1、T2对Cu~(2+)的识别性能研究 432.4.4 金属离子的抗干扰实验 | 第53-56页 |
2.4.4 金属离子的抗干扰实验 | 第56-58页 |
2.4.5 紫外荧光滴定 | 第58-61页 |
2.4.6 pH对探针检测Cu~(2+)的影响 | 第61-62页 |
2.4.7 探针与Cu~(2+)反应的化学计量比 | 第62-63页 |
2.4.8 探针对Cu~(2+)响应的可逆性测试 | 第63-65页 |
2.4.9 探针T1、T2对Cu~(2+)识别机理 | 第65-67页 |
2.4.10 细胞影像测试 | 第67页 |
2.5 结论 | 第67-69页 |
第三章 5-、6-羧基罗丹明细胞膜靶向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 第69-89页 |
3.1 引言 | 第69页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9-70页 |
3.2.1 仪器 | 第69-70页 |
3.2.2 试剂 | 第70页 |
3.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70-74页 |
3.3.1 中间体M0、M1、M2的合成 | 第70-72页 |
3.3.2 目标产物T3、T4的合成表征 | 第72-74页 |
3.4 探针T3、T4对Cu~(2+)识别性能研究 | 第74-87页 |
3.4.1 溶剂体系选择 | 第74-76页 |
3.4.2 探针T3、T4选择性离子识别 | 第76-78页 |
3.4.3 探针T3、T4的干扰性实验 | 第78-80页 |
3.4.4 紫外荧光滴定 | 第80-82页 |
3.4.5 探针与Cu~(2+)识别的化学计量比 | 第82-83页 |
3.4.6 探针对Cu~(2+)可逆性测试 | 第83-85页 |
3.4.7 探针T3、T4识别Cu~(2+)机理 | 第85-86页 |
3.4.8 活细胞生物成像研究 | 第86-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89-91页 |
4.1 (6)-羧基罗丹明的合成分离与羧基反应活性研究 | 第89页 |
4.2 5-、6-罗丹明水溶性Cu~(2+)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89页 |
4.3 5-、6-罗丹明靶向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89-91页 |
附录 | 第91-141页 |
第一章 | 第91-116页 |
第二章 | 第116-130页 |
第三章 | 第13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个人简历 | 第157-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