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基于循环经济的A公司节能增效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第13-15页
        1.2.1 研究方法第13页
        1.2.2 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2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第15-24页
    2.1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目的第15页
        2.1.1 循环经济的起源第15页
        2.1.2 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第15页
    2.2 循环经济的概念第15-16页
        2.2.1 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第15页
        2.2.2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第15-16页
    2.3 循环经济的发展机制第16-18页
    2.4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第18-21页
        2.4.1 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第18-19页
        2.4.2 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第19-20页
        2.4.3 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第20-21页
    2.5 化工行业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第21-22页
    2.6 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研究综述第22-24页
第3章 A公司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第24-41页
    3.1 节能减排的宏观背景第24-25页
        3.1.1 经济层面对节能减排的要求第24页
        3.1.2 社会层面对节能减排的要求第24页
        3.1.3 技术层面对节能减排的要求第24-25页
        3.1.4 政策层面对节能减排的要求第25页
    3.2 中国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紧迫性第25-26页
    3.3 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可行性第26-28页
        3.3.1 企业层面的发展路径第26-27页
        3.3.2 生态园区层面的发展路径第27-28页
    3.4 A公司所处行业现状分析第28-30页
        3.4.1 氟化工行业现状第28-29页
        3.4.2 氯碱化工行业现状第29-30页
        3.4.3 酸产品行业现状第30页
    3.5 A公司的财务现状分析第30-34页
        3.5.1 A公司的财务指标第30-32页
        3.5.2 A公司收益波动情况第32-34页
        3.5.3 A公司收益波动的原因分析第34页
    3.6 A公司的非财务状况第34-37页
        3.6.1 A公司的主营业务分析第34-35页
        3.6.2 A公司的产业链现状第35-37页
        3.6.3 A公司的资源现状第37页
        3.6.4 A公司的专业人才第37页
        3.6.5 A公司的品牌与技术第37页
    3.7 A公司节能增效中存在的问题第37-41页
        3.7.1 再循环再利用程度不足第38-39页
        3.7.2 废弃物下降率逐年降低第39-40页
        3.7.3 综合能耗水平仍然偏高第40页
        3.7.4 研发投入不足第40-41页
第4章 A公司的节能增效情况分析第41-48页
    4.1 A公司基于循环经济的节能减排项目第41-42页
    4.2 A公司“三废”资源化利用进行节能减排第42-45页
        4.2.1 A公司硫酸厂的技术改造第42-44页
        4.2.2 A公司硫酸厂的节能减排效果第44-45页
    4.3 A公司加大研发投入进行节能增效第45-48页
        4.3.1 A公司历年来的研发投入第45页
        4.3.2 A公司能耗水平及“三废”排放状况第45-46页
        4.3.3 A公司加大研发投入降低综合能耗第46-48页
第5章 以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增效的对策研究第48-55页
    5.1 A公司循环经济项目的经验总结第48-49页
    5.2 贵糖集团与上海化工区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第49-50页
    5.3 基于循环经济的节能增效对策第50-55页
        5.3.1 加强内外部产业协作和物料循环第50-51页
        5.3.2 加强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第51-52页
        5.3.3 提高专业人才技术水平第52页
        5.3.4 投入新产品研发第52-53页
        5.3.5 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制度第53页
        5.3.6 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第53-54页
        5.3.7 推进管理创新,提升运营效率第54-55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61页
附件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T公司新生代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下一篇:地方电视台从业人员职业身份认同研究--以陕西省Y市电视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