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预应力RPC-NC叠合梁抗弯性能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4-27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研究背景第14-20页
        1.2.1 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活性粉末混凝土应用现状第17-18页
        1.2.3 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病害分析第18-19页
        1.2.4 活性粉末混凝土推广制约因素第19-20页
    1.3 活性粉末混凝土叠合梁研究现状第20-23页
        1.3.1 作为叠合梁加固材料研究第20-21页
        1.3.2 作为叠合梁主体材料研究第21-22页
        1.3.3 钢-混组合梁第22-23页
    1.4 预应力RPC-NC叠合梁优点第23-24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27页
2 预应力RPC-NC叠合梁抗弯试验研究第27-72页
    2.1 叠合梁制备及试验方案第27-43页
        2.1.1 叠合梁设计第27-28页
        2.1.2 预应力叠合梁参数第28-29页
        2.1.3 RPC及NC配合比第29-31页
        2.1.4 试验梁制备第31-33页
        2.1.5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第33-39页
        2.1.6 钢绞线张拉第39-40页
        2.1.7 试验装置第40-41页
        2.1.8 加载制度第41页
        2.1.9 试验量测内容及仪器第41-43页
    2.2 试验现象描述第43-47页
        2.2.1 典型预应力RPC-NC叠合梁试验过程描述第43-45页
        2.2.2 预应力NC梁试验过程描述第45-46页
        2.2.3 预应力叠合梁破坏特征第46-47页
    2.3 叠合梁收缩性能第47-53页
        2.3.1 收缩测量方法及条件第48-49页
        2.3.2 模型梁收缩发展规律及对比第49页
        2.3.3 RPC与钢筋相互作用下的收缩发展第49-51页
        2.3.4 RPC与NC共同作用下的收缩发展第51-52页
        2.3.5 梁底纵向钢筋应力及RPC应变发展第52-53页
    2.4 叠合梁荷载挠度曲线及抗弯强度分析第53-58页
        2.4.1 叠合梁荷载-挠度曲线发展过程第53-54页
        2.4.2 不同预应力度下荷载-挠度曲线对比第54页
        2.4.3 不同RPC高度荷载-挠度曲线对比第54-55页
        2.4.4 对照组荷载-挠度曲线对比第55-56页
        2.4.5 叠合梁开裂、屈服、极限荷载分析第56-58页
    2.5 叠合梁裂缝性能及延性分析第58-66页
        2.5.1 裂缝形态及发展过程第58-60页
        2.5.2 预应力度对裂缝最大宽度的影响第60-61页
        2.5.3 RPC高度对最大裂缝宽度的影响第61-62页
        2.5.4 对照组对最大裂缝宽度的影响第62页
        2.5.5 延性相关参数及计算方法第62-64页
        2.5.6 叠合梁延性结果第64页
        2.5.7 叠合梁延性分析第64-66页
    2.6 叠合梁应变、叠合面相对位移、钢绞线合力第66-70页
        2.6.1 梁底纵向钢筋应变第66-67页
        2.6.2 跨中混凝土应变第67-70页
        2.6.3 叠合面相对位移、钢绞线合力第70页
    2.7 本章小结第70-72页
3 预应力叠合梁抗弯全过程计算分析第72-96页
    3.1 假定条件第72页
    3.2 抗弯全过程计算方程建立第72-80页
        3.2.1 材料本构关系第72-76页
        3.2.2 平衡方程建立第76-77页
        3.2.3 预应力的考虑方法第77-79页
        3.2.4 RPC收缩考虑方法第79-80页
        3.2.5 方程计算方法第80页
    3.3 抗弯全过程模型求解计算第80-84页
        3.3.1 求解方法第80页
        3.3.2 计算步骤第80-82页
        3.3.3 应变-挠度关系第82-84页
    3.4 抗弯全过程结果分析第84-89页
        3.4.1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第84-85页
        3.4.2 荷载-挠度曲线对比第85-87页
        3.4.3 钢筋应变对比第87-89页
    3.5 全过程影响因素分析第89-94页
        3.5.1 不同RPC高度第89-90页
        3.5.2 不同预应力度第90-91页
        3.5.3 不同NC强度第91-92页
        3.5.4 不同RPC抗拉强度第92-93页
        3.5.5 不同纵向钢筋配筋率第93-94页
    3.6 本章小结第94-96页
4 预应力叠合梁抗弯性能理论分析第96-114页
    4.1 叠合梁开裂荷载计算第96-100页
        4.1.1 叠合梁RPC高度上限值第96-97页
        4.1.2 叠合梁RPC高度下限值第97页
        4.1.3 叠合梁开裂荷载计算第97-100页
    4.2 叠合梁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计算第100-104页
        4.2.1 叠合梁屈服荷载计算第100-102页
        4.2.2 叠合梁极限荷载计算第102-104页
    4.3 叠合梁裂缝宽度计算第104-106页
        4.3.1 裂缝宽度计算条件第104-105页
        4.3.2 铁路规范裂缝宽度计算修正第105-106页
    4.4 叠合梁短期刚度及挠度计算第106-110页
        4.4.1 叠合梁跨中挠度计算方法与条件第106页
        4.4.2 叠合梁短期刚度及跨中挠度计算第106-108页
        4.4.3 修正规范中公式后跨中挠度计第108-110页
    4.5 叠合梁延性计算第110-112页
        4.5.1 位移延性影响因素第110-111页
        4.5.2 位移延性系数计算第111-112页
    4.6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5 预应力RPC-NC叠合梁抗弯开裂损伤分析第114-137页
    5.1 叠合梁损伤检测方法第114-116页
        5.1.1 声发射检测技术发展第114-115页
        5.1.2 声发射检测基本原理第115页
        5.1.3 声发射检测设备第115-116页
    5.2 声发射监测内容及测试方案第116-118页
        5.2.1 声发射信号表征参数第116-117页
        5.2.2 声发射测试方案第117-118页
    5.3 RPC材料开裂损伤分析第118-124页
        5.3.1 RPC材料开裂损伤计算条件第118页
        5.3.2 特征参数分析第118-122页
        5.3.3 波形频谱分析第122-123页
        5.3.4 声发射波速分析第123-124页
    5.4 预应力RPC-NC叠合梁受弯开裂损伤分析第124-135页
        5.4.1 声发射特征参数分析第124-126页
        5.4.2 累计撞击和撞击分析第126-129页
        5.4.3 能量和计数分析第129-130页
        5.4.4 裂缝定位分析第130-133页
        5.4.5 抗弯损伤开裂过程分析第133-135页
    5.5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6 结论第137-141页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第137-139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39-140页
    6.3 展望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3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3-15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冷与集热技术在寒区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随机需求的交通网络效率损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