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制冷与集热技术在寒区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6-46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6-21页
    1.2 路基热稳定性维护方法和制冷、集热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1-41页
        1.2.1 寒区路基热稳定性变化机理研究现状第21-24页
        1.2.2 寒区路基热稳定性维护措施研究现状第24-27页
        1.2.3 制冷技术研究与发展现状第27-33页
        1.2.4 集热技术研究与发展现状第33-35页
        1.2.5 新能源分布和利用技术研究现状第35-41页
    1.3 寒区路基热稳定性维护方法的新方向第41-42页
        1.3.1 基于制冷技术的多年冻土区路基热稳定性维护新方法第41-42页
        1.3.2 基于集热技术的季节性冻土区路基热稳定性维护新方法第42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42-46页
2 寒区路基工程稳定性维护对策分析第46-72页
    2.1 寒区路基温度场变化特征及冻融循环第46-47页
    2.2 试验内容及方案设计第47-50页
        2.2.1 试验土样第47-48页
        2.2.2 试验方案设计第48-49页
        2.2.3 试样制备和试验方法第49-50页
    2.3 不同因素对土体冻融循环效应的影响规律第50-67页
        2.3.1 初始压实度第50-57页
        2.3.2 初始含水率第57-61页
        2.3.3 冻结环境温度第61-67页
    2.4 寒区路基稳定性变化机理与维护对策分析第67-70页
        2.4.1 路基变形和填料力学性质的冻融循环效应机理第67-69页
        2.4.2 寒区路基稳定性维护的关键对策分析第69-70页
    2.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3 面向多年冻土区路基的压缩式制冷管的设计与试验第72-104页
    3.1 制冷方法及制冷驱动来源的对比与选择第72-76页
        3.1.1 多年冻土区路基热害机理与制冷技术第72-73页
        3.1.2 多年冻土区制冷循环的驱动来源第73-75页
        3.1.3 面向多年冻土区路基热学维护的制冷方法选择第75-76页
    3.2 多年冻土区路基用制冷装置的技术要求与设计原则第76-77页
        3.2.1 多年冻土区路基的冷负荷计算第76-77页
        3.2.2 多年冻土区路基用制冷装置的设计原则第77页
    3.3 路基用压缩式制冷管的设计与制作第77-83页
        3.3.1 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原理第77-78页
        3.3.2 压缩式制冷系统的结构型式设计第78-80页
        3.3.3 压缩式制冷管的部件及说明第80-81页
        3.3.4 压缩式制冷管自动化控温功能的设计与实现第81-82页
        3.3.5 压缩式制冷管的加工与制作第82-83页
        3.3.6 太阳能—风能互补发电系统第83页
    3.4 压缩式制冷管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方法第83-85页
        3.4.1 压缩式制冷管的工作原理第83-84页
        3.4.2 压缩式制冷管的应用方法第84-85页
    3.5 压缩式制冷管工作性能的试验与分析第85-99页
        3.5.1 试验内容与试验条件第85-87页
        3.5.2 试验方案设计第87-88页
        3.5.3 制冷试验结果与工作特性分析第88-95页
        3.5.4 压缩式制冷管的制冷性能分析第95-99页
    3.6 压缩式制冷管的实用性分析第99-101页
        3.6.1 制冷半径第99-101页
        3.6.2 压缩式制冷管与多年冻土区路基冷负荷的匹配性讨论第101页
    3.7 本章小结第101-104页
4 面向多年冻土区路基的吸附式制冷管的设计与试验第104-128页
    4.1 热驱动制冷技术及吸附式制冷工质对第104-106页
        4.1.1 热驱动制冷技术及其对比第104页
        4.1.2 太阳能光热吸附式制冷技术第104-105页
        4.1.3 吸附式制冷工质对的对比与选择第105-106页
    4.2 路基用吸附式制冷管的设计与制作第106-111页
        4.2.1 太阳能光热吸附式制冷管的结构型式设计第106-108页
        4.2.2 吸附式制冷管的部件及说明第108-110页
        4.2.3 吸附式制冷管的加工与制作第110页
        4.2.4 吸附式制冷管的排空、灌装和封接第110-111页
    4.3 吸附式制冷管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方法第111-114页
        4.3.1 吸附式制冷管的工作原理第111-112页
        4.3.2 吸附式制冷管的应用方法第112-114页
    4.4 吸附式制冷管工作性能的试验与分析第114-125页
        4.4.1 试验内容与监测系统第114-116页
        4.4.2 试验方案设计第116-118页
        4.4.3 甲醇的蒸发制冷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18-119页
        4.4.4 活性炭—甲醇的吸附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19-121页
        4.4.5 吸附床的集热温度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21页
        4.4.6 制冷循环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21-125页
    4.5 吸附式制冷管的实用性分析第125-126页
        4.5.1 制冷半径第125-126页
        4.5.2 吸附式制冷管与多年冻土区路基冷负荷的匹配性讨论第126页
    4.6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5 面向季节性冻土区路基的太阳能集热管的设计与试验第128-158页
    5.1 集热方法的对比与选择第128-131页
        5.1.1 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害机理与集热技术第128页
        5.1.2 季节性冻土区的热量来源第128-130页
        5.1.3 面向季节性冻土区路基热学维护的集热方法选择第130-131页
    5.2 季节性冻土区路基用集热装置的技术要求与设计原则第131-132页
        5.2.1 季节性冻土区冻胀路基的热负荷计算第131-132页
        5.2.2 季节性冻土区路基用集热装置的设计原则第132页
    5.3 路基用太阳能集热管的设计与制作第132-138页
        5.3.1 太阳能光热利用原理与技术第132-134页
        5.3.2 路基用太阳能集热装置基本型式的选择第134页
        5.3.3 太阳能集热管的结构型式设计第134-136页
        5.3.4 太阳能集热管的部件及说明第136-137页
        5.3.5 太阳能集热管的加工与制作第137-138页
    5.4 太阳能集热管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方法第138-140页
        5.4.1 太阳能集热管的工作原理第138-139页
        5.4.2 太阳能集热管的应用方法第139-140页
    5.5 太阳能集热管供热性能的试验与分析第140-154页
        5.5.1 试验条件与监测系统第140-142页
        5.5.2 试验方案设计第142页
        5.5.3 集热温度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42-145页
        5.5.4 集热效率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45-154页
    5.6 太阳能集热管的实用性分析第154-156页
        5.6.1 供热半径第154-155页
        5.6.2 太阳能集热管与季节性冻土区路基热负荷的匹配性讨论第155-156页
    5.7 本章小结第156-158页
6 面向季节性冻土区路基的地源热泵管的设计与试验第158-184页
    6.1 地热能与热泵技术第158-160页
        6.1.1 浅层地热能与热泵技术第158-159页
        6.1.2 面向寒区路基的地源热泵换热形式的选择第159-160页
    6.2 路基用地源热泵管的设计与制作第160-165页
        6.2.1 直膨式地源热泵系统结构型式的设计第160-162页
        6.2.3 地源热泵管的部件及说明第162-163页
        6.2.4 地源热泵管自动化供热功能的设计与实现第163-164页
        6.2.5 地源热泵管的加工与制作第164-165页
    6.3 地源热泵管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方法第165-166页
        6.3.1 地源热泵管的工作原理第165-166页
        6.3.2 地源热泵管的应用方法第166页
    6.4 地源热泵管供热性能的试验与分析第166-182页
        6.4.1 试验条件及监测系统第166-168页
        6.4.2 试验方案设计第168-169页
        6.4.3 试验监测结果与供热特性分析第169-179页
        6.4.4 地源热泵管的供热性能分析第179-182页
    6.5 地源热泵管的实用性分析第182-183页
        6.5.1 供热半径第182页
        6.5.2 地源热泵管与季节性冻土区路基热负荷的匹配性讨论第182-183页
    6.6 本章小结第183-18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84-188页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第184-186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86页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186-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96-20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土地利用的交通网络建模及优化研究
下一篇:预应力RPC-NC叠合梁抗弯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