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关于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感区辨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关于社会责任形成机理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策略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1.3.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1.4.1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学说 | 第16-17页 |
1.4.2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1.4.3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信息社会与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界说 | 第20-29页 |
2.1 信息社会概念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 第20-24页 |
2.1.1 信息社会概念的形成 | 第20-21页 |
2.1.2 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 | 第21-24页 |
2.2 大学生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 | 第24-29页 |
2.2.1 社会责任的相关释义 | 第24-26页 |
2.2.2 大学生社会责任内涵 | 第26-28页 |
2.2.3 研究信息社会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意义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病理剖析 | 第29-35页 |
3.1 物化的市场逻辑使社会责任处于碎片化状态 | 第29-30页 |
3.2 多元化的信息环境消蚀着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 第30-31页 |
3.3 “原子化”的个体自由导致了责任自我化 | 第31-32页 |
3.4 虚拟化的信息空间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 | 第32-33页 |
3.5 去中心化的信息交互对责任教育的挑战 | 第33-34页 |
3.6 网络媒体的负面舆论对责任意识的误导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路径的重构 | 第35-47页 |
4.1 深化社会责任认知,全面理解社会责任 | 第35-37页 |
4.1.1 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知 | 第35-36页 |
4.1.2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抵制不良信息侵害,深化社会责任认知 | 第36-37页 |
4.2 增强社会责任情感,提升社会责任认同 | 第37-39页 |
4.2.1 发挥榜样先锋作用,利用网络社交媒体传播社会“正能量” | 第37-38页 |
4.2.2 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情感 | 第38-39页 |
4.3 抵制不良信息侵害,形成坚强的社会责任意志 | 第39-41页 |
4.3.1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辨别不良信息侵害 | 第40页 |
4.3.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践行社会责任 | 第40-41页 |
4.4 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社会责任实践活动 | 第41-44页 |
4.4.1 参与创建红色网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 第41-42页 |
4.4.2 成立大学生网络监督志愿小组,激活维护网络环境的积极性 | 第42-43页 |
4.4.3 推进校园信息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 | 第43-44页 |
4.5 有效整合社会多方力量,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44-47页 |
4.5.1 政府应加大网络管理力度,不断优化网络社会环境 | 第44-45页 |
4.5.2 创新“四位一体”相互协调模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