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产学研合作中的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及其协调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26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1-15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文献综述第15-23页
        1.2.1 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综述第15-19页
        1.2.2 关于产学研合作利益关系的研究述评第19-23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3-25页
        1.3.1 研究思路第23-24页
        1.3.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25-26页
        1.4.1 揭示产学研合作中整体利益的过程实质第25页
        1.4.2 揭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主体地位第25页
        1.4.3 提出并利用“利益当量”探索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第25页
        1.4.4 揭示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关系协调的复杂性第25-26页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阐释第26-53页
    2.1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界定第26-36页
        2.1.1 利益关系的内涵第26-27页
        2.1.2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范畴第27-36页
    2.2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分析的理论基础第36-45页
        2.2.1 马克思主义利益范畴理论第36-43页
        2.2.2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在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分析中的适用性第43-45页
    2.3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协调的理论基础第45-53页
        2.3.1 机制设计理论第46-49页
        2.3.2 机制设计理论在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协调分析中的适用性第49-53页
第3章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生成机理与表现形式第53-77页
    3.1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生成环境第53-59页
        3.1.1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外部影响因素第53-56页
        3.1.2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内部影响因素第56-59页
    3.2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生成机理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第59-64页
        3.2.1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生成机理第59-60页
        3.2.2 政-产-学研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第60-64页
    3.3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与特点第64-77页
        3.3.1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第64-72页
        3.3.2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特点第72-77页
第4章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第77-116页
    4.1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差别与矛盾第77-87页
        4.1.1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差别第77-83页
        4.1.2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与冲突第83-87页
    4.2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同一性第87-106页
        4.2.1 利益关系的可转换性第88-95页
        4.2.2 利益的可衡量性第95-99页
        4.2.3 利益的可当量性第99-106页
    4.3 利益当量的算例分析第106-116页
        4.3.1 利益当量算例分析的案例描述第107-108页
        4.3.2 利益当量算例分析的计算过程与结果第108-116页
第5章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创新第116-134页
    5.1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第116-119页
        5.1.1 利益机制的环境空间不完善第117-118页
        5.1.2 目标函数的实施路径不清晰第118页
        5.1.3 参与人的信息交换效率较低第118-119页
    5.2 利益当量视角下的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第119-126页
        5.2.1 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构建的目标第119-121页
        5.2.2 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构建的方法第121-126页
    5.3 当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创新思路第126-134页
        5.3.1 传统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不足第126-127页
        5.3.2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第127-134页
第6章 促进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协调实践第134-148页
    6.1 满足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要求第134-137页
        6.1.1 明确利益关系协调的目标第134-136页
        6.1.2 突出利益关系协调的重点第136-137页
    6.2 发挥利益当量的协调功能第137-140页
        6.2.1 突出利益当量的纽带作用第137-138页
        6.2.2 发挥利益当量的协调功能第138-140页
    6.3 探寻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协调的实践进路第140-148页
        6.3.1 关注利益关系协调的实践理念与实践效果第140-141页
        6.3.2 坚持利益关系协调的实践原则第141-143页
        6.3.3 综合利用利益关系的多种协调手段第143-148页
第7章 结论第148-151页
    7.1 政-产-学/研的社会关系体现为利益关系第148页
    7.2 “利益当量”是实现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理论基础第148-149页
    7.3 构建政-产-学/研利益关系主体的类型空间、信息空间和结果空间是利益协调机制的必然要求第149-150页
    7.4 综合运用多种协调手段可促进复杂性、网络化利益关系的协调第150-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1页
附录第161-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作者简介第164-1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药效团融合策略的N-芳基吡啶酮及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和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
下一篇:考虑若干复杂情形的多指标决策问题及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