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光纤光栅湿度与光照强度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1 湿度监测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1.2 光照强度监测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页
        1.1.3 论文技术背景简介第13-15页
    1.2 论文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光纤光栅传感器发展方向第16-17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第17-18页
第二章 光纤光栅湿度传感器机理研究第18-25页
    2.1 光纤光栅传感器机理第18-20页
        2.1.1 应变对光纤光栅中心波长的影响第18-19页
        2.1.2 温度对光纤光栅中心波长的影响第19-20页
        2.1.3 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第20页
    2.2 湿敏性材料研究第20-23页
        2.2.1 湿敏性材料第20-21页
        2.2.2 高分子吸附理论第21-22页
        2.2.3 聚酰亚胺概述第22-23页
    2.3 光纤光栅湿度传感器机理第23-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湿度传感器的制作方法及性能测试第25-37页
    3.1 实验所需仪器第25-28页
        3.1.1 光纤光栅第25页
        3.1.2 聚酰亚胺液体第25-27页
        3.1.3 石英模具第27页
        3.1.4 高温鼓风干燥箱第27-28页
        3.1.5 MOI光纤光栅解调仪SM225第28页
        3.1.6 其他仪器设备第28页
    3.2 湿度传感器的制作方法第28-31页
        3.2.1 湿敏材料涂覆工艺第28-30页
        3.2.2 湿度传感器的封装第30-31页
    3.3 湿度传感器的标定与性能验证第31-34页
        3.3.1 实验环境搭建第31-32页
        3.3.2 湿度传感器的标定第32-34页
    3.4 湿度传感器的性能测试第34-36页
        3.4.1 光纤光栅湿度传感器响应时间第34-35页
        3.4.2 光纤光栅湿度传感器湿滞性第35页
        3.4.3 光纤光栅湿度传感器对比性测试第35-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光纤光栅光照强度传感原理研究及方案设计第37-44页
    4.1 光照强度相关概念第37页
        4.1.1 光照强度第37页
        4.1.2 日照强度第37页
    4.2 光电转换理论第37-41页
        4.2.1 光照强度转换技术第37-38页
        4.2.2 太阳能电池板原理第38-40页
        4.2.3 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特性研究第40-41页
    4.3 光纤光栅光照强度传感器测量方案第41-43页
        4.3.1 将光照强度转化为温度进行测量第41页
        4.3.2 将光照强度转化为应力进行测量第41-42页
        4.3.3 光照强度直流电机测量方案第42-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光照强度传感器的制作方法及性能测试第44-55页
    5.1 工程所需器材器材及设计第44-50页
        5.1.1 光伏太阳能电池板第44页
        5.1.2 光纤光栅高速解调仪第44-45页
        5.1.3 直流电机第45-46页
        5.1.4 悬臂梁结构设计第46-49页
        5.1.5 其他仪器设备第49-50页
    5.2 光照强度传感器设计第50页
    5.3 光照强度传感器封装第50-51页
        5.3.1 光照强度传感器封装要求第50-51页
        5.3.2 光照强度传感器封装设计第51页
    5.4 光纤光栅光照强度传感器标定测试环境搭建第51-52页
    5.5 光纤光栅光照强度传感器标定第52-53页
    5.6 光纤光栅光照强度传感器性能测试第53-54页
        5.6.1 光纤光栅式光照强度传感器分辨率第53-54页
        5.6.2 光纤光栅式光照强度传感器测试误差第54页
    5.7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5-57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55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6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的专利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硅基光子神经网络模型探究
下一篇:基于实时计算和离线挖掘的多手段数据融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