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地震灾害及反思 | 第12-14页 |
1.2 结构分灾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 第14-18页 |
1.2.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4-16页 |
1.2.2 结构分灾抗震设计方法 | 第16-17页 |
1.2.3 结构分灾抗震设计的要求 | 第17-18页 |
1.3 桥梁抗震分灾系统 | 第18-22页 |
1.3.1 桥梁抗震分灾设计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2 桥梁抗震分灾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 第21-22页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桥梁结构的地震损伤及强烈地震的特点 | 第24-50页 |
2.1 桥梁结构的地震损伤 | 第24-34页 |
2.1.1 桥梁结构的震害现象 | 第24-31页 |
2.1.2 桥梁震害的经验教训 | 第31-34页 |
2.2 强烈地震及其特点 | 第34-49页 |
2.2.1 地震的相关概念 | 第34-36页 |
2.2.2 地震动参数 | 第36-39页 |
2.2.3 国内外发生的强烈地震 | 第39-45页 |
2.2.4 强烈地震的特点 | 第45-4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桥梁结构分灾抗震设计 | 第50-70页 |
3.1 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 | 第50-60页 |
3.1.1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 | 第50-54页 |
3.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54-60页 |
3.2 基于性能的分灾抗震设计 | 第60-67页 |
3.2.1 结构分灾抗震设计的提出 | 第60-62页 |
3.2.2 结构分灾抗震设计的概念 | 第62-64页 |
3.2.3 结构分灾抗震设计的特点 | 第64-65页 |
3.2.4 结构分灾抗震设计的分类及应用 | 第65-67页 |
3.3 桥梁结构抗震分灾系统 | 第67-69页 |
3.3.1 桥梁结构中的分灾设计 | 第67-68页 |
3.3.2 桥梁结构抗震分灾系统的定义 | 第68页 |
3.3.3 桥梁结构抗震分灾系统的分类 | 第68-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位移型抗震分灾元件的设计与分灾效果分析 | 第70-138页 |
4.1 抗震设计分析方法 | 第70-71页 |
4.2 桥梁结构计算算例 | 第71-74页 |
4.2.1 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72页 |
4.2.2 地震输入 | 第72-74页 |
4.2.3 计算分析的主要元素 | 第74页 |
4.3 抗震分灾元件(支座)的设计与分灾效果 | 第74-81页 |
4.3.1 桥梁支座的分类 | 第74页 |
4.3.2 板式支座的构造及力学性能 | 第74-76页 |
4.3.3 四氟滑板支座的构造及力学性能 | 第76-77页 |
4.3.4 支座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77-81页 |
4.4 抗震分灾元件(伸缩装置)的设计与地震响应 | 第81-96页 |
4.4.1 桥梁伸缩装置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 第81-82页 |
4.4.2 伸缩装置的基本功能及考虑因素 | 第82-84页 |
4.4.3 伸缩装置的伸缩量计算方法 | 第84-87页 |
4.4.4 伸缩装置的各项参数模拟 | 第87-89页 |
4.4.5 伸缩装置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89-92页 |
4.4.6 抗震伸缩装置的设计及其地震响应 | 第92-96页 |
4.5 抗震分灾元件(限位装置)的设计与分灾效果 | 第96-110页 |
4.5.1 限位装置的类型及性能特征 | 第96-98页 |
4.5.2 限位装置的相关规定及研究结论 | 第98-100页 |
4.5.3 限位装置的模拟及参数设计 | 第100-103页 |
4.5.4 限位装置的地震响应及作动规律 | 第103-110页 |
4.6 抗震分灾元件(搁置长度)的功能与设计 | 第110-113页 |
4.6.1 搁置长度的定义与功能 | 第110-111页 |
4.6.2 搁置长度的相关规定 | 第111-113页 |
4.6.3 搁置长度的计算 | 第113页 |
4.7 抗震分灾元件(连梁装置)的设计与分灾效果 | 第113-134页 |
4.7.1 连梁装置的定义与功能 | 第113页 |
4.7.2 连梁装置的类型及功能特征 | 第113-116页 |
4.7.3 连梁装置的选用与性能比较 | 第116-117页 |
4.7.4 拉索式连梁装置的类型及规格 | 第117-119页 |
4.7.5 拉索式连梁装置的相关规定及已有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4.7.6 拉索式连梁装置的模拟及参数设计 | 第120-127页 |
4.7.7 连梁装置的地震响应及作动规律 | 第127-13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34-138页 |
第五章 位移型抗震分灾系统的分灾效果分析 | 第138-182页 |
5.1 位移型抗震分灾系统的设防目标及元件参数 | 第138页 |
5.2 位移型抗震分灾系统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效果分析 | 第138-150页 |
5.3 位移型抗震分灾系统在强震作用下的效果分析 | 第150-165页 |
5.3.1 Northridge 地震作用下分灾系统作用效果分析 | 第150-155页 |
5.3.2 Kobe 地震作用下分灾系统作用效果分析 | 第155-161页 |
5.3.3 不同等级地震下位移型分灾系统作用效果分析 | 第161-165页 |
5.4 位移型抗震分灾系统在强震序列作用下的效果分析 | 第165-179页 |
5.4.1 地震序列的类型及特点 | 第165-168页 |
5.4.2 地震序列的选取 | 第168-169页 |
5.4.3 地震序列作用下分灾系统效果分析 | 第169-1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79-1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82-186页 |
主要研究工作及相关结论 | 第182-184页 |
本文的创新性成果 | 第184-185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6-198页 |
致谢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