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金融中心理论概述 | 第15-23页 |
2.1 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 | 第15-16页 |
2.1.1 金融中心的内涵 | 第15-16页 |
2.1.2 区域金融中心的界定 | 第16页 |
2.2 区域金融中心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国外区域金融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2.2.2 国内区域金融理论综述 | 第17-18页 |
2.3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 | 第18-20页 |
2.3.1 区位优势 | 第18-19页 |
2.3.2 区域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 第19-20页 |
2.4 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功能 | 第20-23页 |
2.4.1 金融服务便捷,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 | 第20-21页 |
2.4.2 金融企业之间开展金融合作,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 第21页 |
2.4.3 平衡区域金融资源的分配,促进区域金融资源均衡发展 | 第21页 |
2.4.4 辅助区域内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生产能力 | 第21-23页 |
第3章 沈阳市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3-34页 |
3.1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立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3.2 沈阳市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28页 |
3.2.1 东北四城市比较分析 | 第24-25页 |
3.2.2 沈阳建设金融中心的优势分析 | 第25-27页 |
3.2.3 沈阳建设金融中心的劣势分析 | 第27-28页 |
3.3 国内外金融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 第28-34页 |
3.3.1 法兰克福-欧洲区域金融中心 | 第28-29页 |
3.3.2 香港-新型市场的亚太金融中心 | 第29-30页 |
3.3.3 上海—全国金融中心,未来的世界金融中心 | 第30-32页 |
3.3.4 国内外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32-34页 |
第4章 沈阳市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 | 第34-44页 |
4.1 总体定位 | 第34-35页 |
4.2 战略重点 | 第35页 |
4.3 产业金融示范行业建设 | 第35-40页 |
4.3.1 产业基金设立 | 第35页 |
4.3.2 设立专业金融服务公司,开展金融创新 | 第35-36页 |
4.3.3 产业金融建设行业探索 | 第36-40页 |
4.4 综合金融市场建设 | 第40-42页 |
4.4.1 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聚集,并培育金融中介机构 | 第40页 |
4.4.2 引导盛京银行上市,组建金融控股集团 | 第40页 |
4.4.3 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 第40-41页 |
4.4.4 延伸东北产权交易所功能,建立石油期货交割和钢材期货交割 | 第41页 |
4.4.5 建立完善的金融外包服务机制 | 第41-42页 |
4.5 金融保障制度建设 | 第42-44页 |
4.5.1 市、区两级政府组织领导 | 第42页 |
4.5.2 金融配套产业环境建设 | 第42页 |
4.5.3 建立电子化交易结算系统,优化金融信用环境 | 第42-43页 |
4.5.4 引进金融人才 | 第43-4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4-45页 |
5.1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44页 |
5.2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