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生活世界与空间性 | 第7-30页 |
引子 外来者的视野 | 第7-10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理论框架 | 第10-20页 |
第二节 研究背景、研究路径和价值关怀 | 第20-30页 |
第二章 西南的边陲:从小地方看大历史 | 第30-67页 |
第一节 调查区域及其概况 | 第30-35页 |
第二节 物、空间与历史 | 第35-42页 |
第三节 边疆的发明 | 第42-49页 |
第四节 鸦片与“夷乱” | 第49-60页 |
第五节 边地的治理 | 第60-67页 |
第三章 传说与战争 | 第67-100页 |
第一节 历史维度的空间表征 | 第67-73页 |
第二节 土司战争 | 第73-81页 |
第三节 土司政治中的空间设置 | 第81-91页 |
第四节 土司治下的社会生活 | 第91-96页 |
第五节 土司政治与社会性别 | 第96-100页 |
第四章 纳日人的生活世界 | 第100-120页 |
第一节 纳日作为“家屋社会(House Society)” | 第101-108页 |
第二节 多而向的社会性别角色 | 第108-120页 |
第五章 仪式、历史与空间 | 第120-150页 |
第一节 蛊与边界的制造 | 第120-129页 |
第二节 神圣地点与公共性 | 第129-132页 |
第三节 喇嘛与达巴 | 第132-138页 |
第四节 山水体系 | 第138-150页 |
第六章 内与外 | 第150-175页 |
第一节 “死路”与“地方”——认同中的多元维度 | 第150-163页 |
第二节 他人的生活 | 第163-168页 |
第三节 外出与归来 | 第168-172页 |
第四节 自我表征的事例 | 第172-175页 |
第七章 结论:传承与再生 | 第175-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93页 |
附录 | 第193-195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一览 | 第195-197页 |
致谢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