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行速度的高等级公路线形评价及改善措施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1.2 课题现状 | 第10-12页 |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及意义 | 第12-15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高等级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 第15-26页 |
| 2.1 运行速度分析 | 第15-17页 |
| 2.1.1 运行速度、设计速度及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 2.1.2 运行速度的优点 | 第16-17页 |
| 2.2 高速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 第17-23页 |
| 2.2.1 指南中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缺陷 | 第17-19页 |
| 2.2.2 修正后的运行速度模型 | 第19-23页 |
| 2.3 一级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 第23-25页 |
| 2.3.1 路侧干扰对运行速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 2.3.2 交叉口处的运行速度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基于运行速度的高等级公路路线评价体系 | 第26-38页 |
| 3.1 公路线形安全评价体系概述 | 第26-27页 |
| 3.2 公路线形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7-28页 |
| 3.3 线形评价指标及标准 | 第28-35页 |
| 3.3.1 指标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 3.3.2 线形设计协调性评价指标 | 第29-31页 |
| 3.3.3 线形连续性评价指标 | 第31-34页 |
| 3.3.4 高等级公路评价标准的确立 | 第34-35页 |
| 3.4 高等级公路路线安全评价流程 | 第35-3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基于运行速度的高等级公路线形改善措施 | 第38-50页 |
| 4.1 设计阶段高等级公路的改善措施 | 第38-42页 |
| 4.1.1 协调性改善措施 | 第39-40页 |
| 4.1.2 连续性改善措施 | 第40-42页 |
| 4.1.3 不能修改点的安全保障措施 | 第42页 |
| 4.2 运营阶段的高等级公路改善措施 | 第42-48页 |
| 4.2.1 速度控制设施 | 第42-48页 |
| 4.2.2 各种速度控制设施的设置条件和减速效果 | 第48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第50-58页 |
| 5.1 路段设计资料 | 第50-52页 |
| 5.1.1 路段背景资料 | 第50页 |
| 5.1.2 公路平面线形资料 | 第50-51页 |
| 5.1.3 公路纵断面设计资料 | 第51-52页 |
| 5.2 运行速度预测 | 第52-55页 |
| 5.3 线形评价结果 | 第55-57页 |
| 5.4 改善措施 | 第57-58页 |
| 主要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