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纳米颗粒及其自组织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纳米材料自组织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纳米材料自组织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2 利用液晶组织纳米颗粒的方法 | 第16-17页 |
1.2.3 液晶-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9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纳米颗粒在液晶中的自组织及其光学性质的理论基础 | 第21-51页 |
2.1 液晶及其基本性质 | 第21-26页 |
2.1.1 液晶及其分类 | 第21-24页 |
2.1.2 液晶的指向矢和序参量 | 第24-26页 |
2.2 表面等离子体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 | 第26-39页 |
2.2.1 金属的自由电子气模型 | 第26-28页 |
2.2.2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理论 | 第28-32页 |
2.2.3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仿真金纳米棒的光学性质 | 第32-39页 |
2.3 金属纳米颗粒-液晶复合材料的物理理论和光学性质 | 第39-51页 |
2.3.1 纳米颗粒在液晶中的取向理论 | 第39-44页 |
2.3.2 具有序参量材料的折射率的分子理论 | 第44-46页 |
2.3.3 吸收二向色性和序参量的关系 | 第46-48页 |
2.3.4 比尔-朗伯定律 | 第48-49页 |
2.3.5 液晶-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光学常数 | 第49-51页 |
3 样品制备和光学表征技术 | 第51-71页 |
3.1 金纳米颗粒的合成和表面功能化 | 第51-56页 |
3.1.1 金纳米球的合成 | 第51-52页 |
3.1.2 金纳米棒的合成 | 第52-54页 |
3.1.3 硫醇包覆 | 第54-55页 |
3.1.4 聚乙烯醇包覆 | 第55-56页 |
3.2 光学显微成像及光谱测量技术 | 第56-62页 |
3.2.1 偏振光学显微成像 | 第56-57页 |
3.2.2 偏振暗场显微成像 | 第57-58页 |
3.2.3 共聚焦偏振荧光显微成像 | 第58-59页 |
3.2.4 多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 | 第59-61页 |
3.2.5 基于显微镜的偏振吸收光谱测量 | 第61-62页 |
3.3 表面活性剂溶致液晶的制备、结构及表征 | 第62-71页 |
3.3.1 表面活性剂溶致液晶的制备 | 第62-63页 |
3.3.2 表面活性剂溶致液晶的结构和表征 | 第63-71页 |
4 纳米颗粒在表面活性剂溶致液晶中的自组织 | 第71-91页 |
4.1 金纳米棒在溶致液晶中的类向列相的正序参量自组织 | 第71-78页 |
4.1.1 金纳米棒-液晶样品的制备 | 第71-73页 |
4.1.2 负序参量金纳米棒-液晶样品的光学表征 | 第73-74页 |
4.1.3 金纳米棒-液晶样品的磁响应 | 第74-78页 |
4.2 金纳米棒在溶致液晶中的类向列相和胆甾相的负序参量自组织 | 第78-84页 |
4.2.1 金纳米棒-液晶样品的制备 | 第78页 |
4.2.2 负序参量金纳米棒-液晶样品的光学表征 | 第78-81页 |
4.2.3 负序参量金纳米棒-液晶样品的光学性质 | 第81-84页 |
4.3 利用表面定向对金纳米棒大面积的取向 | 第84-91页 |
4.3.1 液晶盒的表面定向 | 第84-85页 |
4.3.2 同一方向摩擦定向取向金纳米棒-液晶样品 | 第85-89页 |
4.3.3 同心圆方向摩擦定向金纳米棒-液晶样品 | 第89页 |
4.3.4 周期性区域摩擦定向金纳米棒-液晶样品 | 第89-91页 |
5 金纳米颗粒在纤维素纳米晶液晶中的取向 | 第91-107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液晶的ONSAGER理论 | 第92-97页 |
5.3 纤维素纳米晶液晶的制备和表征 | 第97-99页 |
5.3.1 维素纳米晶液晶的制备 | 第97-98页 |
5.3.2 纤维素纳米晶液晶的表征 | 第98-99页 |
5.4 金纳米棒在纤维素纳米晶液晶中的类向列相排列 | 第99-103页 |
5.4.1 金纳米棒在纤维素纳米晶液晶中的类向列相排列 | 第99-102页 |
5.4.2 金纳米棒-纤维素纳米晶薄膜 | 第102-103页 |
5.5 金纳米棒在胆甾相纤维素纳米晶液晶中的排列 | 第103-107页 |
5.5.1 金纳米棒在胆甾相纤维素纳米晶液晶中的排列 | 第103-104页 |
5.5.2 金纳米棒在含有胆甾相纤维素纳米晶液晶的非均相体系中的排列 | 第104-107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107-110页 |
6.1 本论文内容总结 | 第107-108页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2-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