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7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7-2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4-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 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理论 | 第27-4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7-30页 |
2.1.1 内部控制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2.1.2 内部控制评价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2.2 内部控制评价基础理论 | 第30-33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0-31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1-32页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32-33页 |
2.3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 第33-40页 |
2.3.1 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 | 第34-36页 |
2.3.2 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 | 第36-37页 |
2.3.3 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 第37-38页 |
2.3.4 评价报告 | 第38-40页 |
3 CD电力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 第40-52页 |
3.1 CD电力公司基本情况 | 第40-43页 |
3.1.1 公司概况 | 第40-41页 |
3.1.2 电力公司行业特征 | 第41-43页 |
3.2 CD电力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现状 | 第43-50页 |
3.2.1 评价目标与方法 | 第43-44页 |
3.2.2 评价主体与客体 | 第44-45页 |
3.2.3 评价指标与标准 | 第45页 |
3.2.4 评价报告 | 第45-50页 |
3.3 CD电力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问题分析 | 第50-52页 |
3.3.1 重复内部控制评价消耗大量成本 | 第50-51页 |
3.3.2 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流于形式 | 第51页 |
3.3.3 缺少定量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 第51-52页 |
4 CD电力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优化 | 第52-68页 |
4.1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优化的目标导向 | 第52-54页 |
4.1.1 优化原则 | 第52页 |
4.1.2 目标定位 | 第52-53页 |
4.1.3 优化框架 | 第53-54页 |
4.2 评价主体与客体的整合 | 第54页 |
4.3 评价指标与标准的精细化 | 第54-63页 |
4.3.1 公司层面 | 第55-60页 |
4.3.2 流程层面 | 第60-63页 |
4.4 评价方法的定量化 | 第63-68页 |
4.4.1 层次分析法模型 | 第64-66页 |
4.4.2 模糊数学评价法模型 | 第66-68页 |
5 优化的CD电力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之实施及效果分析 | 第68-94页 |
5.1 优化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实施 | 第68-89页 |
5.1.1 组成评价小组实地调研内部控制 | 第68-78页 |
5.1.2 内部控制评分 | 第78-80页 |
5.1.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 第80-82页 |
5.1.4 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计算综合评价值 | 第82-85页 |
5.1.5 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分析 | 第85-89页 |
5.2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实施效果分析 | 第89-91页 |
5.2.1 节约大量内部控制评价成本 | 第90页 |
5.2.2 内部控制评价不再流于形式 | 第90-91页 |
5.2.3 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 第91页 |
5.3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机制 | 第91-94页 |
5.3.1 内部领导高度重视 | 第91-92页 |
5.3.2 内部员工积极配合 | 第92页 |
5.3.3 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 第92页 |
5.3.4 健全法律法规建设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附录 主要内部控制测试底稿 | 第100-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