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保护价值研究--类型与形态学视角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第9-10页
        1.1.1 拟定题目与关键词第9页
        1.1.2 关键词释义第9-10页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2.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2-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第13-15页
第2章 既有研究综述第15-28页
    2.1 福州民居研究现状第15-17页
        2.1.1 福州民居现有研究第15-16页
        2.1.2 现有研究角度与方法浅析第16-17页
    2.2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研究现状第17-23页
        2.2.1 建筑类型学发展历程第17-18页
        2.2.2 当代建筑类型学浅析第18页
        2.2.3 与民居相关的类型学理论与研究第18-19页
        2.2.4 城市形态学发展历程第19-20页
        2.2.5 当代城市形态学浅析第20-21页
        2.2.6 康增的城市形态学理论第21-23页
        2.2.7 本文可借鉴的观点与方法第23页
    2.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研究现状第23-27页
        2.3.1 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价值第23页
        2.3.2 西方当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观的发展历程以及价值观转变第23-24页
        2.3.3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现状与不足——历史文化街区角度第24-26页
        2.3.4 本文可借鉴的经验第26-27页
    2.4 文献综述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研究区域概述第28-35页
    3.1 选区概述及具体范围划定——双杭与苍霞第28-29页
    3.2 选区背景与城市发展分析第29-35页
        3.2.1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区位特征分析第30-31页
        3.2.2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历史与城市发展分析第31页
        3.2.3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经济发展分析第31-33页
        3.2.4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社会与文化特征分析第33页
        3.2.5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特征小结第33-35页
第4章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建筑分类解析——类型学分析第35-61页
    4.1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建筑类型具体分类第35-36页
    4.2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商业建筑类型特征及典型案例分析第36-47页
        4.2.1 会馆建筑第36-40页
        4.2.2 商会建筑第40页
        4.2.3 金融建筑第40-42页
        4.2.4 大型行当建筑第42-45页
        4.2.5 普通小型商业建筑第45-47页
    4.3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居住建筑类型特征及典型案例分析第47-56页
        4.3.1 纯居住建筑第47-53页
        4.3.2 商住混合建筑第53-55页
        4.3.3 商住-仓储混合建筑第55-56页
    4.4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建筑对福州老城区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第56-57页
        4.4.1 福州老城区传统建筑特点浅析第56页
        4.4.2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对于福州老城区特点的传承与发展第56-57页
    4.5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建筑对仓山城区西式建筑的吸收与变异第57-61页
        4.5.1 仓山城区西式建筑特点浅析第57-58页
        4.5.2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对仓山城区特点的吸收与变异第58-59页
        4.5.3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建筑中西结合的表象分析与内因探讨第59-61页
第5章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建筑与街道分布——形态学分析第61-78页
    5.1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建筑形态与分布研究第61-68页
        5.1.1 商业建筑分布现状第61-65页
        5.1.2 居住建筑分布现状第65-68页
    5.2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街巷形成与变化研究第68-74页
        5.2.1 清朝末期街巷格局与形态第68-70页
        5.2.2 民国时期街巷格局与形态第70-71页
        5.2.3 建国后当代街巷格局与形态第71-73页
        5.2.4 现状街巷格局与形态第73-74页
    5.3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建筑类型与街巷格局演变分析第74-77页
    5.4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建筑与街道形态学分析小结第77-78页
第6章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建筑类型与街区形态形成演变因素分析第78-97页
    6.1 地理因素第78-82页
        6.1.1 高程的影响第78-80页
        6.1.2 山水形胜关系的影响第80-82页
    6.2 水文因素第82-84页
    6.3 气候因素第84-86页
    6.4 规划管理因素第86-90页
        6.4.1 1840 年以前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6页
        6.4.2 开埠之后到清末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6-87页
        6.4.3 民国初年到末年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7-89页
        6.4.4 规划管理影响因素小结第89-90页
    6.5 文化因素第90-95页
        6.5.1 移民文化第91页
        6.5.2 普通船民的市井文化第91-92页
        6.5.3 富商巨贾的商业文化与家族文化第92页
        6.5.4 侨商文化第92-93页
        6.5.5 民族危亡时的爱国文化第93-94页
        6.5.6 文化影响因素小结第94-95页
    6.6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建筑类型形成与演变因素整合与小结第95-97页
        6.6.1 建筑功能、类型、地块属性、街巷格局的寿命长短比较第95页
        6.6.2 不同时空下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第95-96页
        6.6.3 功能性需求在形态学与类型学上的表现先于装饰性需求第96页
        6.6.4 功能性需求与装饰性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第96-97页
第7章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保护价值梳理与保护建议第97-108页
    7.1 基于类型学与形态学视角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经验借鉴——意大利博洛尼亚战后旧城保护第97-99页
    7.2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价值提炼——物质与非物质价值第99-101页
    7.3 保护思路与保护措施在传统视角下与类型与形态学视角下的异同第101-107页
        7.3.1 基于传统保护思路的基本的保护建议第101-102页
        7.3.2 形态学视角下的保护措施思路与建议以及与传统视角的异同第102-104页
        7.3.3 类型学视角下的保护措施思路与建议以及与传统视角的异同第104-106页
        7.3.4 实际实施情况与规划措施建议的差异第106-107页
    7.4 双杭与苍霞保护区未来展望第107-108页
第8章 结语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2页
    专著第109-110页
    史料第110页
    期刊文章第110-111页
    学位论文第111页
    网络资料第111页
    其余资料第111页
    外文文献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4-115页
第115-118页
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蓝色光标并购博杰广告案例研究
下一篇:天府新区产城融合协调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