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综述-生物柴油研究进展及微藻诱变育种概述 | 第12-22页 |
1 化石能源 | 第12页 |
1.1 目前世界主要能源结构 | 第12页 |
1.2 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 | 第12页 |
2 生物柴油 | 第12-17页 |
2.1 第一代生物柴油 | 第13-14页 |
2.2 第二代生物柴油 | 第14-15页 |
2.3 第三代生物柴油 | 第15-17页 |
3 诱变育种 | 第17-19页 |
3.1 物理诱变 | 第17-19页 |
3.2 化学诱变 | 第19页 |
4 高脂微藻筛选方法 | 第19-22页 |
4.1 乙酰辅酶 A 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筛选压 | 第19-21页 |
4.2 尼罗红染色高通量筛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精喹禾灵筛选高脂微拟球藻有效性研究 | 第22-34页 |
1 前言 | 第22页 |
2 微拟球藻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 第22-23页 |
2.1 分类地位 | 第22页 |
2.2 形态特征 | 第22-23页 |
3 微拟球藻藻种来源及培养 | 第23页 |
3.1 藻种来源 | 第23页 |
3.2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3.3 藻种培养 | 第23页 |
4 藻种的分离纯化 | 第23-25页 |
4.1 试剂与器材 | 第23-24页 |
4.2 分离纯化的方法 | 第24-25页 |
5 微拟球藻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25-26页 |
5.1 基线测量方法 | 第25页 |
5.2 f/2 培养基的光吸收特点 | 第25-26页 |
5.3 微拟球藻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26页 |
6 细胞计数与细胞光密度值(OD 值)之间关系 | 第26-28页 |
6.1 试剂与仪器 | 第26页 |
6.2 细胞计数的方法 | 第26-27页 |
6.3 细胞光密度测量方法 | 第27页 |
6.4 细胞计数与细胞光密度值(OD 值)之间关系 | 第27-28页 |
7 精喹禾灵对高脂微拟球藻筛选有效性研究 | 第28-34页 |
7.1 材料与仪器 | 第28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7.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精喹禾灵在 EMS 诱变高脂藻株筛选中的应用 | 第34-44页 |
前言 | 第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1.1 藻种 | 第34页 |
1.2 试剂与仪器 | 第34-35页 |
1.3 藻种培养方法及培养基 | 第35页 |
1.4 EMS 诱变步骤 | 第35-36页 |
1.5 利用精喹禾灵进行诱变后高脂藻株筛选 | 第36-37页 |
1.6 优势藻株的选择及培养 | 第37页 |
1.7 氯仿-甲醇提总脂法进行高脂藻株复筛 | 第37页 |
1.8 生长曲线绘制 | 第37页 |
1.9 生长参数测定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2.1 EMS 致死率 | 第38页 |
2.2 高脂诱变藻株初筛(精喹禾灵固体平板筛选法) | 第38-39页 |
2.3 高脂诱变藻株复筛(氯仿-甲醇提总脂法) | 第39-41页 |
2.4 高脂抗性诱变藻株及其评价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高脂微拟球藻诱变藻株的高通量筛选 | 第44-53页 |
前言 | 第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1.1 藻种 | 第44-45页 |
1.2 试剂与仪器 | 第45页 |
1.3 藻种培养 | 第45页 |
1.4 微波助尼罗红染色时间优化 | 第45-46页 |
1.5 高脂诱变藻株的高通量筛选 | 第46-47页 |
1.6 氯仿-甲醇提总脂法进行高脂藻株复筛 | 第47页 |
1.7 生长曲线绘制 | 第47页 |
1.8 生长参数测定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2.1 微波助尼罗红染色时间优化结果 | 第47-48页 |
2.2 高脂诱变藻株的高通量筛选 | 第48-49页 |
2.3 高脂诱变藻株复筛(氯仿-甲醇提总脂法) | 第49-50页 |
2.4 高脂抗性诱变藻株及其评价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1 工作总结 | 第53页 |
1.1 实验创新点 | 第53页 |
1.2 实验不足之处 | 第53页 |
2 工作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