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7页 |
1.1 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 | 第16-17页 |
1.1.1 氮的存在形式与转化 | 第16页 |
1.1.2 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利用 | 第16-17页 |
1.2 氮的输入、转化和输出途径 | 第17页 |
1.2.1 氮的输入 | 第17页 |
1.2.2 氮的转化 | 第17页 |
1.2.3 氮的输出 | 第17页 |
1.3 氮对植物的作用 | 第17-18页 |
1.4 大型海藻对氮的吸收 | 第18-21页 |
1.4.1 大型海藻对氮的吸收形态 | 第18-19页 |
1.4.2 大型海藻对氮的吸收方式 | 第19页 |
1.4.2.1 吸附 | 第19页 |
1.4.2.2 被动吸收 | 第19页 |
1.4.2.3 主动吸收 | 第19页 |
1.4.3 影响大型海藻对氮吸收的因子 | 第19-21页 |
1.4.3.1 物理因子 | 第19-20页 |
1.4.3.2 化学因子 | 第20-21页 |
1.4.3.3 生物因子 | 第21页 |
1.5 植物对氮的同化和积累的生理响应 | 第21-23页 |
1.5.1 生长 | 第21-22页 |
1.5.2 植物氮库构成 | 第22-23页 |
1.5.2.1 蛋白质氮库 | 第22页 |
1.5.2.2 氨基酸氮库 | 第22页 |
1.5.2.3 色素氮库 | 第22-23页 |
1.5.2.4 无机氮库 | 第23页 |
1.6 超补偿现象 | 第23-24页 |
1.7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第24-27页 |
1.7.1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1.7.1.1 带形蜈蚣藻的分类地位和分布范围 | 第24页 |
1.7.1.2 带形蜈蚣藻的经济价值 | 第24-25页 |
1.7.1.3 带形蜈蚣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页 |
1.7.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不同氮源对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 Yamada)氮吸收的影响 | 第27-35页 |
引言 | 第27页 |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7-2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2 实验设计 | 第28-29页 |
2.1.3 测定指标 | 第29页 |
2.1.3.1 水体中 NH_4~+-N 浓度的测定 | 第29页 |
2.1.3.2 水体中 NO_3~--N 浓度的测定 | 第29页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9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29-31页 |
2.2.1 带形蜈蚣藻对 NH_4~+-N 的吸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29-30页 |
2.2.2 带形蜈蚣藻对 NO_3~--N 的吸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30-31页 |
2.3 讨论 | 第31-35页 |
2.3.1 带形蜈蚣藻对 NH_4~+-N 的吸收速率变化 | 第31-32页 |
2.3.2 带形蜈蚣藻对 NO_3~--N 的吸收速率变化 | 第32-35页 |
第三章 不同氮源对带形蜈蚣藻生长和氮库的影响 | 第35-62页 |
引言 | 第35页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5-3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1.2 实验设计 | 第36页 |
3.1.3 测定指标 | 第36-37页 |
3.1.3.1 生长的测定 | 第36页 |
3.1.3.2 总氮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3.1.3.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1.3.4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1.3.5 色素的测定 | 第37页 |
3.1.3.6 无机氮的测定 | 第37页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7-38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38-58页 |
3.2.1 不同氮形态对带形蜈蚣藻的影响 | 第38-48页 |
3.2.1.1 不同氮形态对带形蜈蚣藻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 第38页 |
3.2.1.2 不同氮形态对带形蜈蚣藻氮库分配比例的影响 | 第38-41页 |
3.2.1.3 不同氮形态对带形蜈蚣藻氮库的影响 | 第41-48页 |
3.2.2 不同氮比例对带形蜈蚣藻的影响 | 第48-58页 |
3.2.2.1 不同氮比例对带形蜈蚣藻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 第48-50页 |
3.2.2.2 不同氮比例对带形蜈蚣藻氮库分配比例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2.3 不同氮比例对带形蜈蚣藻氮库的影响 | 第51-58页 |
3.3 讨论 | 第58-62页 |
3.3.1 不同氮源对带形蜈蚣藻的影响 | 第58-62页 |
3.3.1.1 不同氮源对带形蜈蚣藻生长的影响 | 第58页 |
3.3.1.2 不同氮源对带形蜈蚣藻各个氮库分配比例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1.3 不同氮源对带形蜈蚣藻各个氮库的影响 | 第59-62页 |
第四章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氮源的吸收、生长和氮库的影响 | 第62-88页 |
引言 | 第62页 |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62-6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63-64页 |
4.1.3 测定指标 | 第64页 |
4.1.3.1 水体中 NH_4~+-N 和 NO_3~--N 浓度的测定 | 第64页 |
4.1.3.2 生长的测定 | 第64页 |
4.1.3.3 各个库的测定 | 第64页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4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64-83页 |
4.2.1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氮吸收的影响 | 第64-67页 |
4.2.1.1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 NH_4~+--N 吸收速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4.2.1.2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 NO_3~--N 吸收速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4.2.2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 第67页 |
4.2.3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各个氮库分配比例的影响 | 第67-73页 |
4.2.4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各个氮库的影响 | 第73-83页 |
4.2.4.1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总氮含量的影响 | 第73页 |
4.2.4.2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蛋白质的影响 | 第73页 |
4.2.4.3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氨基酸的影响 | 第73-77页 |
4.2.4.4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藻红素的影响 | 第77页 |
4.2.4.5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叶绿素 a 的影响 | 第77-79页 |
4.2.4.6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硝态氮的影响 | 第79-80页 |
4.2.4.7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铵态氮的影响 | 第80-83页 |
4.3 讨论 | 第83-88页 |
4.3.1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氮吸收的影响 | 第83-84页 |
4.3.1.1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 NH_4~+-N 吸收速率的影响 | 第83页 |
4.3.1.2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 NO_3~--N 吸收速率的影响 | 第83-84页 |
4.3.2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 第84页 |
4.3.3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各个氮库分配比例的影响 | 第84-85页 |
4.3.4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各个氮库的影响 | 第85-88页 |
4.3.4.1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总氮的影响 | 第85页 |
4.3.4.2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蛋白质的影响 | 第85页 |
4.3.4.3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氨基酸的影响 | 第85-86页 |
4.3.4.4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色素的影响 | 第86页 |
4.3.4.5 氮限制后恢复氮源对带形蜈蚣藻无机氮的影响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个人简历 | 第96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