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40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3-20页 |
1.1.1 从“心理本体”视角研究李泽厚思想理论的整体发展的意义 | 第13-15页 |
1.1.2 从“心理本体”视角观照李泽厚思想理论何以发生前后期转化的意义 | 第15-17页 |
1.1.3 从“心理本体”视角思考中国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意义 | 第17-2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0-33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0-31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1-33页 |
1.3 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 | 第33-40页 |
1.3.1 研究创新点 | 第33-3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释义及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的建构 | 第40-69页 |
2.1 本体论、本体释义 | 第40-43页 |
2.1.1 本体论、本体 | 第40-41页 |
2.1.2 西方传统本体论及本体含义的演进 | 第41-42页 |
2.1.3 西方现代本体论及本体含义 | 第42-43页 |
2.2 李泽厚“心理本体” | 第43-50页 |
2.2.1 “心理本体”释义 | 第43-44页 |
2.2.2 “心理本体”的生成 | 第44-46页 |
2.2.3 “心理本体”的“本体性” | 第46-50页 |
2.3 李泽厚“心理本体”的理论特征 | 第50-56页 |
2.3.1 “心理本体”的双重性 | 第50-52页 |
2.3.2 “心理本体”的发展性 | 第52-53页 |
2.3.3 “心理本体”的现代性 | 第53-54页 |
2.3.4 “心理本体”的本土性 | 第54-56页 |
2.4 李泽厚“心理本体”的哲学建构历程与理论指向 | 第56-69页 |
2.4.1 “心理本体”的哲学建构历程 | 第56-61页 |
2.4.2 “心理本体”的理论建构指向性 | 第61-69页 |
第3章 李泽厚“心理本体”与其中后期哲学的发展 | 第69-89页 |
3.1 哲学转向与“心理本体”的建立 | 第69-72页 |
3.1.1 从实践本体论向人类本体论的转向——“心理本体”产生的哲学基础 | 第69-70页 |
3.1.2 “自然的人化”与“心理本体”的生成与实现 | 第70-71页 |
3.1.3 从群体主体性向个体主体性的转向:“心理本体”重心的转移 | 第71-72页 |
3.2 以“心理本体”为中心的哲学理论新进 | 第72-82页 |
3.2.1 “实践”观点的再解读 | 第72-74页 |
3.2.2 本体论:既融合又割裂的“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 | 第74-76页 |
3.2.3 “积淀说”与“心理本体” | 第76-77页 |
3.2.4 “自然的人化”理论的发展——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 | 第77-79页 |
3.2.5 “情本体”:个体主体性的超越与感性生命的乌托邦 | 第79-82页 |
3.2.6 “心理本体”的建构对非理性的吸收 | 第82页 |
3.3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的转向与再转向 | 第82-89页 |
3.3.1 从马克思到康德: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建立 | 第82-85页 |
3.3.2 从海德格尔到中国传统文化:个体生存的救赎 | 第85-87页 |
3.3.3 从“情本体”回到“物自体”:精神乌托邦的建立 | 第87-89页 |
第4章 李泽厚“心理本体”与其中后期美学的发展 | 第89-111页 |
4.1 “心理本体”与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美学的建立 | 第89-100页 |
4.1.1 李泽厚早期实践美学 | 第89-93页 |
4.1.2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美学,从实践观到主体性的转变 | 第93-95页 |
4.1.3 以“心理本体”建构为指向,由哲学到美学的理论生成 | 第95-100页 |
4.2 李泽厚“心理本体”与其中后期美学的发展 | 第100-106页 |
4.2.1 新感性 | 第101-102页 |
4.2.2 美感心理数学方程:从美的根源到审美对象的转向 | 第102-103页 |
4.2.3 “美是‘度’的自由运用” | 第103-104页 |
4.2.4 “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 第104-106页 |
4.3 从“心理本体”到“审美本体”:审美境界与人生归宿 | 第106-111页 |
4.3.1 “以美启真” | 第107-108页 |
4.3.2 “以美储善” | 第108-109页 |
4.3.3 “以美立命” | 第109-111页 |
第5章 李泽厚“心理本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换性创造 | 第111-132页 |
5.1 由“西体中用”到“儒学四期说” | 第111-116页 |
5.1.1 李泽厚哲学建构与中国传统文化新阐释 | 第111-112页 |
5.1.2 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换性创造 | 第112-115页 |
5.1.3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现代与后现代困境的消解 | 第115-116页 |
5.2 中国文化的“巫史传统”与“心理本体”的情理结构生成 | 第116-121页 |
5.2.1 实用理性 | 第117-119页 |
5.2.2 乐感文化 | 第119-121页 |
5.3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本体”的互构互建 | 第121-132页 |
5.3.1 “心理本体”的深化发展与“情本体” | 第121-125页 |
5.3.2 以“两种道德”解构传统三教合一 | 第125-129页 |
5.3.3 “天人合一”的改造和新阐释 | 第129-132页 |
结束语 | 第132-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