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前言 | 第10页 |
第一章 翻转课堂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20页 |
一. 翻转课堂产生的背景 | 第10-13页 |
(一) 翻转课堂的起源 | 第10页 |
(二) 翻转课堂引入中国的契机 | 第10-11页 |
(三) 翻转课堂与中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契合 | 第11-12页 |
(四) 翻转课堂的核心本质 | 第12页 |
(五) 翻转课堂目前应用的领域 | 第12-13页 |
二. 翻转课堂的典型构成要素 | 第13-17页 |
(一) 微视频 | 第14-15页 |
(二) 导学案 | 第15-17页 |
三. 翻转课堂的意义 | 第17-20页 |
(一) 翻转课堂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 第17-18页 |
(二) 翻转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 第18页 |
(三) 翻转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 第18-19页 |
(四) 翻转课堂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翻转课堂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一. 教育机制:不配套 | 第20页 |
二. 学生:非强制性 | 第20页 |
三. 教师:改革信念和专业能力 | 第20-21页 |
四. 学校:教学设施 | 第21页 |
五. 课程:学科及课型的适应性 | 第21页 |
六. 反思:让翻转成为一种理念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翻转课堂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 第22-36页 |
一.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 第22-28页 |
(一) 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实施情况 | 第22-23页 |
(二) 学生对古诗词教学的接受情况 | 第23-28页 |
二. 翻转课堂促进高中古诗词教学模式的转变 | 第28-33页 |
(一) 翻转课堂通过充分预习促使教学目标由提前设定到以学定教的转变 | 第28-29页 |
(二) 翻转课堂通过师生换位促使教学形式由传授检查到引导交流的转变 | 第29-31页 |
(三) 翻转课堂通过小组合作促使课堂内容由教师讲解到合作探究的转变 | 第31-32页 |
(四) 翻转课堂通过全程跟踪促使评价方式由单一测试到多重评价的转变 | 第32-33页 |
三. 翻转课堂促进高中古诗词教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 第33-36页 |
(一) 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 第33页 |
(二)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会感情 | 第33-34页 |
(三) 鼓励学生热爱创作 | 第34页 |
(四) 引导学生诗意栖居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