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生物论文

基于信息化环境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性学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第13-18页
        1.3.1 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进展第13-14页
        1.3.2 国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概况第14-15页
        1.3.3 信息化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15-17页
        1.3.4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趋势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19-27页
    2.1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内涵第19-20页
    2.2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第20-23页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理论第20页
        2.2.2 多元智能理论第20-21页
        2.2.3 建构主义理论第21页
        2.2.4 人本主义理论第21-22页
        2.2.5 信息素养理论第22-23页
    2.3 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内涵第23页
    2.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23页
    2.5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第23-24页
        2.5.1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第24页
        2.5.2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整合的原则第24页
    2.6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第24-27页
        2.6.1 概念第24-25页
        2.6.2 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第25页
        2.6.3 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第25-26页
        2.6.4 目前已有如下三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操作模式第26-27页
第三章 信息化环境下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调查分析第27-36页
    3.1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第27页
        3.1.1 问卷的设计第27页
        3.1.2 调查样本的选取和分布第27页
        3.1.3 统计方法第27页
        3.1.4 实施程序第27页
    3.2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第27-33页
        3.2.1 描述性分析及其结论第27-28页
        3.2.2 各变量正态性检验第28-29页
        3.2.3 相关性分析及其结论第29-30页
        3.2.4 差异性检验第30-31页
        3.2.5 回归分析及其结论第31-33页
    3.3 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第33-36页
第四章 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第36-41页
    4.1 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系统的分析第36页
    4.2 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第36-37页
    4.3 信息化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第37-38页
    4.4 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第38-41页
        4.4.1 选题(提出问题)第38-39页
        4.4.2 研究方案设计第39页
        4.4.3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第39-40页
        4.4.4 生物研究性学习评价第40-41页
第五章 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案例第41-49页
    5.1 选题、完成开题报告第41-43页
    5.2 制作过程第43-46页
    5.3 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第46页
    5.4 结题报告第46-49页
第六章 研究性学习活动效果反馈与分析第49-56页
    6.1 问卷信度检验和因子分析第49-50页
    6.2 问卷假设性检验第50-51页
    6.3 相关分析第51-52页
    6.4 差异性检验第52-53页
    6.5 回归分析第53-5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7.1 研究结论第56页
    7.2 创新之处第56页
    7.3 不足之处第56-57页
    7.4 建议和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附录1第60-63页
附录2第63-64页
附录3第64-66页
附录4第66-67页
附录5第67-70页
附录6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用技术》移动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下一篇:翻转课堂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