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1 河北省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亟待解决 | 第11页 |
1.1.2 研究河北省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河北省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素质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4.1 民族地区 | 第17页 |
1.4.2 初中生 | 第17-18页 |
1.4.3 辍学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18-19页 |
1.5.3 访谈法 | 第19页 |
1.5.4 个案研究法 | 第19页 |
1.6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河北省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现状分析——以孟村回族自治县为例 | 第21-29页 |
2.1 河北省民族地区状况简介 | 第21-24页 |
2.1.1 河北省民族地区状况 | 第23-24页 |
2.1.2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状况 | 第24页 |
2.2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农村初中学校简介 | 第24-25页 |
2.3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农村初中生辍学的现状 | 第25-27页 |
2.3.1 辍学的年级和人数统计 | 第25页 |
2.3.2 汉族学生和回族学生辍学人数情况 | 第25-26页 |
2.3.3 男生和女生辍学人数情况 | 第26页 |
2.3.4 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辍学人数情况 | 第26-27页 |
2.4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农村初中生辍学个案 | 第27-29页 |
第3章 河北省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原因分析 | 第29-39页 |
3.1 家庭原因 | 第29-32页 |
3.1.1 家庭收入少且对教育投入少 | 第29-30页 |
3.1.2 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30-32页 |
3.2 学校原因 | 第32-34页 |
3.2.1 面向回族学生开设的校本课程相对少一些 | 第32-33页 |
3.2.2 汉族师生与回族学生相处存在一些差异 | 第33-34页 |
3.3 学生个人原因 | 第34-36页 |
3.3.1 青春期的学生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 第34页 |
3.3.2 部分回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 第34-35页 |
3.3.3 初中生对消极生活的执迷 | 第35-36页 |
3.4 社会原因 | 第36-39页 |
3.4.1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影响了人们的成才观 | 第36-37页 |
3.4.2 负面的社会影响致使学生辍学 | 第37页 |
3.4.3 当前社会环境致使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 第37-39页 |
第4章 河北省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对策 | 第39-45页 |
4.1 落实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保障措施 | 第39-40页 |
4.1.1 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 第39页 |
4.1.2 保障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 第39-40页 |
4.1.3 关心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 第40页 |
4.2 完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 | 第40-42页 |
4.2.1 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教学 | 第40-41页 |
4.2.2 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 第41页 |
4.2.3 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心理健康辅导 | 第41-42页 |
4.3 避免初中生个人原因辍学 | 第42-43页 |
4.3.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42页 |
4.3.2 加强读书的优势方面的宣传 | 第42-43页 |
4.4 营造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氛围 | 第43-45页 |
4.4.1 贯彻落实法律法规 | 第43页 |
4.4.2 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 | 第43页 |
4.4.3 当地政府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家庭成员提供就业机会 | 第43页 |
4.4.4 给初中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