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静电纺丝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静电纺丝接收器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静电纺丝喷丝头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静电纺丝纤维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静电纺丝纤维材料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5 静电纺丝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1.6.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6.2 文章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静电纺丝理论机理分析 | 第22-31页 |
2.1 静电纺丝原理简介 | 第22-23页 |
2.1.1 静电纺丝理论发展简介 | 第22页 |
2.1.2 静电纺丝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2.2 静电纺丝泰勒锥阶段分析 | 第23-25页 |
2.3 静电纺丝稳定高速射流阶段分析 | 第25-28页 |
2.3.1 漏流介电质模型分析 | 第25-26页 |
2.3.2 细长体模型分析 | 第26-28页 |
2.4 静电纺丝高速射流不稳定阶段分析 | 第28-30页 |
2.4.1 轴对称不稳定模型分析 | 第28-29页 |
2.4.2 轴非对称不稳定模型分析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静电纺丝实验系统的搭建与设计 | 第31-43页 |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31-33页 |
3.1.1 设计目标 | 第31页 |
3.1.2 总体设计方案 | 第31-32页 |
3.1.3 主要配置选择 | 第32-33页 |
3.2 系统机械部分设计 | 第33-36页 |
3.2.1 接收器的设计 | 第33-35页 |
3.2.2 喷丝头支持台的设计 | 第35-36页 |
3.3 系统电气部分设计 | 第36-38页 |
3.4 系统软件部分设计 | 第38-40页 |
3.4.1 PLC程序控制 | 第38-39页 |
3.4.2 人机操作界面设计 | 第39-40页 |
3.5 系统总装调试 | 第40-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工艺研究实验 | 第43-57页 |
4.1 工艺参数对开启电压的影响实验 | 第43-44页 |
4.1.1 浓度和流速对开启电压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2 针头直径和接收距离对开启电压的影响 | 第44页 |
4.2 工艺参数对纤维直径分布影响实验 | 第44-50页 |
4.2.1 流速对直径分布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2 电压对直径分布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3 浓度对直径分布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4 接收距离对直径分布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 制备平行取向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工艺研究 | 第50-54页 |
4.3.1 制备平行取向的电纺纳米纤维 | 第50-52页 |
4.3.2 静电场对平行取向电纺纤维制取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4.3.3 转速对制备平行取向电纺纳米纤维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孔径和孔隙率工艺分析 | 第54-56页 |
4.4.1 电纺纤维制备厚度对其孔径分布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2 电纺纤维制备厚度对其孔隙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制备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应用实验 | 第57-68页 |
5.1 静电纺丝法制备一种新型的复合皮肤支架 | 第57-62页 |
5.1.1 皮肤组织支架工程简介 | 第57页 |
5.1.2 PLGA/丝素蛋白复合纳米静电纺丝纤维制备 | 第57-58页 |
5.1.3 实验讨论 | 第58-62页 |
5.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实验 | 第62-67页 |
5.2.1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62-63页 |
5.2.2 静电纺丝法纳米氧化钴的制取 | 第63-65页 |
5.2.3 实验讨论 | 第65-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总结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