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建筑的消融性表达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的源起第12-17页
        1.1.1 一位建筑师:隈研吾第12-14页
        1.1.2 一次竞赛:建筑的消融第14-16页
        1.1.3 一座城市:昆明第16-17页
    1.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19-24页
        1.4.1 弱化之消融第19-21页
        1.4.2 共生之消融第21-24页
    1.5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5.1 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第24页
        1.5.2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第24页
        1.5.3 比较判断的研究方法第24页
        1.5.4 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方法第24-25页
    1.6 论文框架第25-26页
第二章 消融之源第26-48页
    2.1 消融释义第26-32页
        2.1.1 消融概念的多角度认知第26-32页
    2.2 东西方消融思想第32-43页
        2.2.1 东方消融思想第32-37页
        2.2.2 西方消融思想第37-43页
    2.3 建筑消融倾向的动因分析第43-46页
        2.3.1 技术的进步第43-44页
        2.3.2 审美的变革第44-45页
        2.3.3 环境的诉求第45-46页
    2.4 消融性释义第46-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形体之匿第48-82页
    3.1 亲地第48-60页
        3.1.1 隐匿第50-52页
        3.1.2 顺势第52-57页
        3.1.3 拟态第57-60页
    3.2 分解第60-68页
        3.2.1 化整为零第61-65页
        3.2.2 化体为面第65-66页
        3.2.3 化面为线第66-68页
    3.3 虚实第68-72页
        3.3.1 体量变化第68-71页
        3.3.2 材质变化第71-72页
    3.4 脆弱第72-77页
        3.4.1 暂息第73-74页
        3.4.2 自然第74-76页
        3.4.3 纤薄第76-77页
    3.5 相似第77-81页
        3.5.1 模仿第78-79页
        3.5.2 诠释第79-81页
    3.6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表皮之隐第82-112页
    4.1 柔弱第83-88页
        4.1.1 自然原生第83-86页
        4.1.2 人工新型第86-88页
    4.2 消隐第88-93页
        4.2.1 透明第88-89页
        4.2.2 反射第89-90页
        4.2.3 调和第90-93页
        4.2.4 朴素第93页
    4.3 朦胧第93-102页
        4.3.1 半透光界面第94-97页
        4.3.2 半通透界面第97-102页
    4.4 包裹第102-106页
        4.4.1 景观第102-104页
        4.4.2 信息第104-106页
    4.5 情感第106-111页
        4.5.1 在地第106-108页
        4.5.2 再现第108-110页
        4.5.3 抽象第110-111页
    4.6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五章 空间之融第112-140页
    5.1 路径第112-120页
        5.1.1 曲折第113-116页
        5.1.2 迷宫第116-118页
        5.1.3 倾斜第118-120页
    5.2 组织第120-127页
        5.2.1 并置第121-123页
        5.2.2 叠合第123-125页
        5.2.3 层化第125-127页
    5.3 情境第127-133页
        5.3.1 留白第127-131页
        5.3.2 记忆第131-133页
    5.4 基质第133-138页
        5.4.1 水第134-135页
        5.4.2 植物第135-138页
    5.5 本章小节第138-140页
第六章 结论第140-150页
    6.1 建筑的消融语汇第140-143页
    6.2 综合视野下的消融性表达第143-148页
        6.2.1 退让——水井坊博物馆第143-146页
        6.2.2 地景——日月潭游客中心第146-148页
    6.3 结语:消融—谦逊—和而不同第148-150页
致谢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58-160页
附录B: 图片来源目录第160-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注文化基因的传统民居保护与修缮设计研究--以建水古城民居的修缮设计为例
下一篇:基于环境行为学的云南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以昆明东骧学院图书馆设计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