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关注文化基因的传统民居保护与修缮设计研究--以建水古城民居的修缮设计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1-19页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1-12页
        1.2.2 传统民居保护与修缮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2-17页
        1.2.3 文化基因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7-19页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9-21页
        1.3.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2 研究框架第20-21页
    1.4 创新点第21-22页
第二章 传统民居与文化基因第22-28页
    2.1 相关概念阐述第22-25页
        2.1.1 历史建筑第22页
        2.1.2 传统民居第22-23页
        2.1.3 文化基因第23-25页
    2.2 研究范围的界定第25页
    2.3 传统民居的价值内涵第25-28页
        2.3.1 历史价值第25页
        2.3.2 文化价值第25-26页
        2.3.3 经济使用价值第26页
        2.3.4 艺术价值第26-28页
第三章 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影响因素和构成第28-40页
    3.1 民居文化基因的影响因素第28-32页
        3.1.1 自然环境第28-30页
        3.1.2 物质文化第30页
        3.1.3 非物质文化第30-32页
    3.2 传统民居文化基因要素的确定第32-40页
        3.2.1 确认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原则第32-33页
        3.2.2 传统民居文化基因构成第33-40页
第四章 传统民居保护与修缮设计案例分析第40-48页
    4.1 潼南双江杨闇公陈列馆第40-44页
    4.2 杭州孩儿巷98号第44-48页
第五章 建水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形成及提取第48-68页
    5.1 建水古城概况第48-49页
    5.2 民居形成背景第49-51页
    5.3 古城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构成第51-66页
        5.3.1 平面布局第51-54页
        5.3.2 立面造型第54-57页
        5.3.3 空间布局第57-59页
        5.3.4 建筑结构第59-61页
        5.3.5 局部装饰第61-63页
        5.3.6 建造技艺第63-65页
        5.3.7 材料肌理第65-66页
    5.4 建水传统民居保护现状第66-68页
第六章 关注文化基因的传统民居保护修缮方法第68-90页
    6.1 保护修缮设计原则第68-69页
        6.1.1 保护传统民居的真实性第68页
        6.1.2 注重传统民居的完整性第68-69页
        6.1.3 修缮材料的可再处理性第69页
        6.1.4 现代技术介入的最小化原则第69页
    6.2 保护修缮设计程序第69-71页
    6.3 多样性文化基因的识别(设计解析)第71-76页
        6.3.1 平面布局的识别第71-72页
        6.3.2 立面造型的识别第72-73页
        6.3.3 空间布局的识别第73-75页
        6.3.4 建筑结构的识别第75页
        6.3.5 材料肌理的识别第75-76页
    6.4 修缮技术方法的选择第76-78页
        6.4.1 修缮原则第76页
        6.4.2 保护修缮方法第76-78页
    6.5 修缮设计策略第78-90页
        6.5.1 整治性修缮设计第79-80页
        6.5.2 修补性修缮设计第80-82页
        6.5.3 缺失性修缮设计第82-83页
        6.5.4 具体技术措施第83-87页
        6.5.5 经济性分析第87-90页
结语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95-96页
附录B 图片索引第96-100页
附录C (建水传统民居修缮调查表)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问题为导向的乡村规划建设落地实施研究--以湖北省房县土城村协同共建为例
下一篇:建筑的消融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