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1-18页 |
| 一、唐至清代学者对《史通》和《文心雕龙》关系的认识 | 第11-13页 |
| 二、近代以来学者对《史通》和《文心雕龙》关系的具体研究 | 第13-16页 |
|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史通》对《文心雕龙》结构上的模拟 | 第18-42页 |
| 一、《文心雕龙》的编撰结构 | 第18-19页 |
| 二、《史通》内篇对《文心雕龙》编撰结构的模拟 | 第19-22页 |
| 三、《史通》外篇著述目的之一为模拟《文心雕龙》的篇数 | 第22-27页 |
| 四、《史通》“亡篇”说辨误 | 第27-42页 |
| (一) “亡篇”说之由来 | 第27-30页 |
| (二) “亡篇”名目之不可信 | 第30-36页 |
| (三) “亡篇”位置之不合理 | 第36-39页 |
| (四) 《史通》四十九篇之新证 | 第39-42页 |
| 第二章 《史通》对《文心雕龙》篇章的模拟 | 第42-59页 |
| 一、《史通》对《文心雕龙》思想内容的继承与发展 | 第42-47页 |
| (一) 《史通》对《文心雕龙·宗经》的继承 | 第42-45页 |
| (二) 《史通》对《文心雕龙·史传》的发展 | 第45-47页 |
| 二、《史通》对《文心雕龙》篇章形式的模拟 | 第47-59页 |
| (一) 《载文》对《文心雕龙·情采》的模拟 | 第48-49页 |
| (二) 《因习》对《文心雕龙·通变》的模拟 | 第49-50页 |
| (三) 《叙事》对《文心雕龙·镕裁》的模拟 | 第50-51页 |
| (四) 《鉴识》对《文心雕龙·知音》的模拟 | 第51-52页 |
| (五) 《核才》对《文心雕龙·程器》的模拟 | 第52页 |
| (六) 《自叙》对《文心雕龙》的认识 | 第52-54页 |
| (七) 《史通》对《文心雕龙》篇章布局的模拟 | 第54-59页 |
| 第三章 《史通》对《文心雕龙》文辞的模拟 | 第59-75页 |
| 一、《史通》袭用骈文文体 | 第59-61页 |
| 二、《史通》对《文心雕龙》语句的模拟 | 第61-66页 |
| 三、《史通》对《文心雕龙》词语的化用 | 第66-75页 |
| (一) 语言观 | 第66-68页 |
| (二) 折衷思维 | 第68-71页 |
| (三) 体裁体例观 | 第71-75页 |
| 结语 | 第75-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