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1.1 rMBP-NAP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蛋白药物安全性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1.2.1 蛋白药物的分类和发展 | 第13-14页 |
1.2.2 蛋白药物面临的挑战 | 第14-16页 |
1.3 药物毒理学 | 第16-21页 |
1.3.1 药物毒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1.3.2 药物毒理学的分类 | 第18-21页 |
2 融合蛋白rMBP-NAP制备 | 第21-32页 |
2.1 材料 | 第21-24页 |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1-22页 |
2.1.2 主要菌株 | 第22页 |
2.1.3 主要工作液的配制 | 第22-24页 |
2.2 方法 | 第24-27页 |
2.2.1 融合蛋白rMBP-NAP诱导表达 | 第24页 |
2.2.2 菌体收集及超声破碎 | 第24-25页 |
2.2.3 融合蛋白rMBP-NAP的分离纯化 | 第25页 |
2.2.4 目的蛋白rMBP-NAP的透析 | 第25-26页 |
2.2.5 目的蛋白rMBP-NAP的浓缩 | 第26页 |
2.2.6 目的蛋白rMBP-NAP的定量分析 | 第26-27页 |
2.3 结果 | 第27-30页 |
2.3.1 IPTG诱导融合蛋白rMBP-NAP表达效果的检测 | 第27页 |
2.3.2 融合蛋白r MBP-NAP可溶性分析 | 第27-28页 |
2.3.3 SDS-PAGE检测融合蛋白rMBP-NAP亲和层析效果 | 第28-29页 |
2.3.4 蛋白质样品的定量分析 | 第29-30页 |
2.4 讨论 | 第30-32页 |
3 rMBP-NAP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32-36页 |
3.1 材料 | 第32-33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3.1.2 试验动物和试验药物 | 第32-33页 |
3.2 rMBP-NAP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33页 |
3.3 结果 | 第33-35页 |
3.4 讨论 | 第35-36页 |
4 rMBP-NAP的长期毒性研究 | 第36-55页 |
4.1 材料 | 第36-37页 |
4.1.1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4.1.2 试验动物和试验药物 | 第36-37页 |
4.2 rMBP-NAP的长期毒性试验 | 第37-39页 |
4.3 rMBP-NAP的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 第39-52页 |
4.3.1 长期毒性结果 | 第39-47页 |
4.3.2 恢复期处死大鼠时试验结果 | 第47-52页 |
4.4 讨论 | 第52-55页 |
5 rMBP-NAP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 第55-61页 |
5.1 材料 | 第55-56页 |
5.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5-56页 |
5.1.2 试验动物和试验药物 | 第56页 |
5.2 方法 | 第56-58页 |
5.2.1 小鼠染毒 | 第56-57页 |
5.2.2 设计分组 | 第57页 |
5.2.3 小鼠的解剖及骨髓细胞玻片标本制作 | 第57-58页 |
5.2.4 镜检 | 第58页 |
5.2.5 数据处理 | 第58页 |
5.3 结果 | 第58-59页 |
5.4 讨论 | 第59-61页 |
6 rMBP-NAP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实验 | 第61-70页 |
6.1 材料 | 第62-64页 |
6.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62-63页 |
6.1.2 主要菌株 | 第63页 |
6.1.3 试验药物 | 第63页 |
6.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63-64页 |
6.2 Ames试验方法 | 第64-66页 |
6.2.1 菌株鉴定 | 第64-65页 |
6.2.2 试验方法 | 第65-66页 |
6.2.3 结果判定 | 第66页 |
6.3 结果 | 第66-68页 |
6.3.1 菌株鉴定结果 | 第66-67页 |
6.3.2 回复突变试验结果 | 第67-68页 |
6.4 讨论 | 第68-70页 |
7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