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9-10页
  1、选题依据第9页
  2、选题意义第9-10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0-11页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第11-12页
  1、研究目标第11页
  2、研究内容第11-12页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2页
  4、创新点第12页
 (四) 研究方法第12-13页
第二章 和谐社会的内涵第13-21页
 (一) 和谐的涵义第13-15页
  1、中国哲学的和谐观第13-14页
  2、西方哲学的和谐观第14-15页
 (二) 中西方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第15-18页
  1、中国传统哲学对和谐社会的思考第15-17页
  2、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对和谐社会思考第17-18页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第18-21页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与发展第18-19页
  2、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含义第19-21页
第三章 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21-28页
 (一)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第21-22页
 (二)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和谐的探讨第22-23页
  1、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第22页
  2、邓小平的和谐社会思想第22-23页
  3、江泽民的和谐社会思想第23页
 (三) 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体现和最终归宿第23-25页
  1、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体现第23-24页
  2、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的最终归宿第24-25页
 (四) 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进一步探讨和实践第25-28页
  1、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联系第25页
  2、社会和谐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和创新第25-26页
  3、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实践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第26-28页
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第28-33页
 (一) 和谐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第28-30页
  1、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第28-29页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现实途径与有效手段第29-30页
 (二) 和谐社会合乎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第30-33页
  1、和谐社会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第30-31页
  2、和谐社会是我党奋斗的目标第31-33页
第五章 和谐社会是实践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辉典范第33-43页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地思想路线第33-34页
  1、我国当前面临的国情第33-34页
  2、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国情的需要第34页
 (二) 构建和谐社会要统筹全局,整体推进第34-36页
 (三)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第36-38页
  1、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第36-37页
  2、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第37页
  3、协调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第37-38页
 (四) 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整体文明建设第38-40页
  1、“四位一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第38-39页
  2、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四位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第39-40页
 (五) 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第40-43页
  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40-41页
  2、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第41-43页
第六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第43-50页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第43-46页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43-44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了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第44-45页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认识第45页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新概括第45-46页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第46-50页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第46-47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要求第47-48页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第48页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第48-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党政关系规范化研究
下一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啦啦操专项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