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城市空问设计思路“人本”化的强调 | 第8页 |
1.1.2 女性群体对城市建设发展影响力的提升 | 第8页 |
1.1.3 城市中心区面临空间上的更替变化 | 第8-9页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3 研究区域 | 第11页 |
1.3.4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框架图 | 第13页 |
1.5 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展望 | 第15-24页 |
2.1 女性主义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2.2 女性主义与城市中心区研究 | 第16-19页 |
2.2.1 女性与城市空间研究 | 第16-17页 |
2.2.2 女性与城市中心区研究 | 第17-19页 |
2.3 女性主义与空间环境感应研究 | 第19-21页 |
2.3.1 女性心理学与行为特征 | 第19-20页 |
2.3.2 女性心理感知与空间环境 | 第20-21页 |
2.4 总结与展望 | 第21-24页 |
2.4.1 现有研究小结 | 第21-22页 |
2.4.2 对女性研究的趋势分析 | 第22页 |
2.4.3 对城市中心区关注的必然性 | 第22页 |
2.4.4 对环境感知考虑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女性在城市中心区空间活动的特征及分异 | 第24-47页 |
3.1 中心区活动的性别特征与分异 | 第24-29页 |
3.1.1 两性的特征与分异 | 第24-27页 |
3.1.2 女性内部的特征与分异 | 第27-29页 |
3.2 中心区活动的空间特征与分异 | 第29-47页 |
3.2.1 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 第29-32页 |
3.2.2 不同空间类型中的女性活动特点 | 第32-43页 |
3.2.3 不同女性对空间的选择差异 | 第43-47页 |
第四章 女性对城市中心区的空间感应特征及分异 | 第47-57页 |
4.1 女性在城市中心区共性化的感应特征 | 第47-51页 |
4.1.1 分区感应:以感官需求为主体的混合功能 | 第47-48页 |
4.1.2 边界感应:基于安全的可视性边界 | 第48-49页 |
4.1.3 路径感应:简单和直接的道路系统 | 第49-50页 |
4.1.4 节点感应:具有高附加值的停留节点 | 第50页 |
4.1.5 标志感应:知名及有趣的商业标识 | 第50-51页 |
4.2 女性对城市中心区的感应分异 | 第51-57页 |
4.2.1 年龄差异促使对空间消费功能的异化,体现对领域感的需要 | 第51-52页 |
4.2.2 家庭差异带来对空间公共功能的区别,体现对安全感的诉求 | 第52-54页 |
4.2.3 收入差异造成对空间环境的关注,体现对归属感的渴望 | 第54页 |
4.2.4 学历差异形成对空间文化的强调,体现对依赖感的寄托 | 第54-56页 |
4.2.5 同行对象推动对空问氛围的思考,体现对私密性的关注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女性对城市中心区感应的动因分析 | 第57-70页 |
5.1 两性差异是空间感应的基础动因 | 第57-59页 |
5.1.1 两性生理活动差异 | 第57-58页 |
5.1.2 两性心理感受差异 | 第58-59页 |
5.2 社会文化是女性认知形成的内在动因 | 第59-62页 |
5.2.1 传统观念影响思维 | 第59-60页 |
5.2.2 成长环境塑造性格 | 第60-62页 |
5.2.3 社会引导改变观念 | 第62页 |
5.3 空间特征是女性感知的外在条件 | 第62-69页 |
5.3.1 空间的性别感导致两性活动差异 | 第62-65页 |
5.3.2 空间的时间观造成活动时间不同 | 第65页 |
5.3.3 空间的认知性促使活动个体区别 | 第65-69页 |
5.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合城市设计的建议 | 第70-74页 |
6.1 目前城市中心区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70-71页 |
6.1.1 男造环境缺乏对两性的综合考虑 | 第70页 |
6.1.2 空间壁垒造成差异化需求的供给不足 | 第70-71页 |
6.2 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建议 | 第71-74页 |
6.2.1 综合两性需求,塑造具有性别特征的城市中心区 | 第71页 |
6.2.2 打破空间壁垒,为女性创造更具包容性的城市中心区 | 第71-72页 |
6.2.3 改变时间约束,提高女性在城市中心区的活力 | 第72-7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4-7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75页 |
7.3 问题与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79-81页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附录二 基于女性活动特征的新街口空间环境感应调研问卷 | 第82-84页 |
附录三 南京新街口地区女性空间活动与感应个案访谈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