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截面抗滑桩承载性状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1 土拱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抗滑桩承载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2章 悬臂式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分析 | 第15-21页 |
| 2.1 引言 | 第15页 |
| 2.2 土拱效应的形成机理 | 第15-16页 |
| 2.3 土拱效应的研究 | 第16-20页 |
| 2.3.1 拱脚的存在形式 | 第16-17页 |
| 2.3.2 土拱的分类 | 第17-19页 |
| 2.3.3 土拱的破坏 | 第19-2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悬臂式抗滑桩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 第21-41页 |
| 3.1 引言 | 第21-22页 |
| 3.2 试验目的 | 第22页 |
| 3.2.1 不同截面桩抗滑桩的抗滑效果 | 第22页 |
| 3.2.2 不同截面抗滑桩对土拱效应的影响研究 | 第22页 |
| 3.3 模型试验设计 | 第22-33页 |
| 3.3.1 试验方案 | 第22-23页 |
| 3.3.2 试验模型箱设计 | 第23-25页 |
| 3.3.3 试验模型桩设计 | 第25页 |
| 3.3.4 试验材料选取及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 第25-26页 |
| 3.3.5 监测设备 | 第26-28页 |
| 3.3.6 实验步骤 | 第28-33页 |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40页 |
| 3.4.1 桩顶位移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 3.4.2 桩身受力分析 | 第35-38页 |
| 3.4.3 桩后土体应力分析 | 第38-4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不同截面抗滑桩承载性状数值分析 | 第41-57页 |
| 4.1 引言 | 第41页 |
| 4.2 FLAC3D简介 | 第41-42页 |
| 4.2.1 FLAC3D概述 | 第41页 |
| 4.2.2 FLAC3D计算软件的优势 | 第41-42页 |
| 4.3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2-45页 |
| 4.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 4.3.2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43-44页 |
| 4.3.3 接触面单元的建立 | 第44页 |
| 4.3.4 模型边界条件与约束条件 | 第44页 |
| 4.3.5 模型参数 | 第44-45页 |
|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5-55页 |
| 4.4.1 不同截面桩形阻滑效果分析 | 第45-49页 |
| 4.4.2 不同截面抗滑桩桩后土体应力分析 | 第49-53页 |
| 4.4.3 不同截面抗滑桩桩 -土接触面应力分析 | 第53-5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