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不同截面抗滑桩承载性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土拱效应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抗滑桩承载特性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2-15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2章 悬臂式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分析第15-21页
    2.1 引言第15页
    2.2 土拱效应的形成机理第15-16页
    2.3 土拱效应的研究第16-20页
        2.3.1 拱脚的存在形式第16-17页
        2.3.2 土拱的分类第17-19页
        2.3.3 土拱的破坏第19-20页
    2.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悬臂式抗滑桩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第21-41页
    3.1 引言第21-22页
    3.2 试验目的第22页
        3.2.1 不同截面桩抗滑桩的抗滑效果第22页
        3.2.2 不同截面抗滑桩对土拱效应的影响研究第22页
    3.3 模型试验设计第22-33页
        3.3.1 试验方案第22-23页
        3.3.2 试验模型箱设计第23-25页
        3.3.3 试验模型桩设计第25页
        3.3.4 试验材料选取及物理力学参数测试第25-26页
        3.3.5 监测设备第26-28页
        3.3.6 实验步骤第28-33页
    3.4 试验结果分析第33-40页
        3.4.1 桩顶位移结果分析第33-35页
        3.4.2 桩身受力分析第35-38页
        3.4.3 桩后土体应力分析第38-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不同截面抗滑桩承载性状数值分析第41-57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FLAC3D简介第41-42页
        4.2.1 FLAC3D概述第41页
        4.2.2 FLAC3D计算软件的优势第41-42页
    4.3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42-45页
        4.3.1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42-43页
        4.3.2 本构模型的选取第43-44页
        4.3.3 接触面单元的建立第44页
        4.3.4 模型边界条件与约束条件第44页
        4.3.5 模型参数第44-45页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45-55页
        4.4.1 不同截面桩形阻滑效果分析第45-49页
        4.4.2 不同截面抗滑桩桩后土体应力分析第49-53页
        4.4.3 不同截面抗滑桩桩 -土接触面应力分析第53-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5.1 结论第57-58页
    5.2 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第63-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框架结构建筑物爆破拆除在不同起爆分区条件下动荷载研究
下一篇:基于住户需求的可变模块精细化设计策略--以深圳市中小套户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