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家庭结构和居住模式的变化 | 第12-13页 |
1.1.2 设计思维多元化 | 第13-14页 |
1.1.3 住宅产品精细化 | 第14-15页 |
1.1.4 中小套型市场活跃化 | 第15-16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2.1 “家庭” | 第16-17页 |
1.2.2 “户、户型、套型”的相关概念 | 第17页 |
1.2.3 “可变模块”的相关概念 | 第17页 |
1.3 研究理论基础论述 | 第17-20页 |
1.3.1 开放建筑理论 | 第17页 |
1.3.2 SI、CSI住宅理论 | 第17-18页 |
1.3.3 家庭生命周期(Life circle) | 第18页 |
1.3.4 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20页 |
1.3.5 人体工程学理论 | 第20页 |
1.4 论文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6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23-24页 |
1.6.1 需求调研 | 第23页 |
1.6.2 文献分析 | 第23页 |
1.6.3 案例分析 | 第23-24页 |
1.7 论文框架及结构 | 第24-26页 |
第2章 深圳市中小套户型使用者需求调研 | 第26-34页 |
2.1 调研说明 | 第26页 |
2.2 调研访谈 | 第26-29页 |
2.2.1 深访记录 | 第26-28页 |
2.2.2 其他访谈概述 | 第28-29页 |
2.2.3 访谈小结 | 第29页 |
2.3 问卷调研内容及数据统计 | 第29-33页 |
2.3.1 问卷调研内容 | 第29-30页 |
2.3.2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第30-31页 |
2.3.3 调查对象的起居情况 | 第31-32页 |
2.3.4 人口高复合期代际矛盾 | 第32-33页 |
2.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中小套户型功能面积需求量化分析 | 第34-52页 |
3.1 深圳市场常见中小套户型功能面积量化分析 | 第34-40页 |
3.1.1 深圳房产市场常见三种刚需套型 | 第34-38页 |
3.1.2 户型面积构成和开间进深比例 | 第38-40页 |
3.2 各基本功能空间使用面积构成分析 | 第40-50页 |
3.2.1 卧室空间 | 第40-43页 |
3.2.2 起居室空间 | 第43-45页 |
3.2.3 餐厨空间 | 第45-48页 |
3.2.4 卫生间 | 第48-50页 |
3.3 本章总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可变模块精细化设计策略 | 第52-60页 |
4.1 可变模块的特点 | 第52-54页 |
4.1.1 空间精细化 | 第52页 |
4.1.2 空间模糊化 | 第52-53页 |
4.1.3 空间可变化 | 第53页 |
4.1.4 空间多功能化 | 第53页 |
4.1.5 空间趣味化 | 第53-54页 |
4.2 可变模块分类 | 第54-57页 |
4.2.1 功能模块 | 第54-55页 |
4.2.2 非功能模块: | 第55-56页 |
4.2.3 复合模块 | 第56-57页 |
4.3 可变模块介入策略 | 第57-59页 |
4.3.1 二维介入 | 第57-58页 |
4.3.2 三维介入 | 第58页 |
4.3.3 四维介入——时间差值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理论可行性验证——以深圳市中小套户型为例 | 第60-68页 |
5.1 两居室套型案例 | 第60页 |
5.2 居住现状及使用者需求分析 | 第60-61页 |
5.3 现状空间分析 | 第61-62页 |
5.4 可变模块介入设计 | 第62-66页 |
5.5 改造前后对比及评价 | 第66-68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第74-76页 |
附录B 住宅套型使用需求和生活模式调研问卷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