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建筑物保养、检修、拆毁论文--拆毁作业论文

框架结构建筑物爆破拆除在不同起爆分区条件下动荷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3-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技术路线第14-17页
第二章 框架结构建筑物爆破拆除力学机理及失稳判据第17-41页
    2.1 框架结构建筑物结构特点及力学计算第17-21页
        2.1.1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布置第17-19页
        2.1.2 框架结构材料强度参数和梁柱截面参数第19-20页
        2.1.3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受力变形特点第20-21页
        2.1.4 爆破拆除时对框架结构合理的简化第21页
    2.2 框架结构建(构)筑物爆破拆除的倒塌模式第21-25页
        2.2.1 原地坍塌第21-22页
        2.2.2 定向倾倒第22页
        2.2.3 单向折叠坍塌第22-23页
        2.2.4 双向交替折叠坍塌第23页
        2.2.5 内向折叠坍塌第23-24页
        2.2.6 水平向逐段解体第24-25页
    2.3 最小爆破切口高度计算第25-31页
        2.3.1 经验计算公式第25-26页
        2.3.2 上端自由下端固定压杆第26页
        2.3.3 上下均端固定压杆第26页
        2.3.4 具有侧向约束的小型钢架第26-27页
        2.3.5 阶梯压杆模型第27-30页
        2.3.6 工程计算实例第30-31页
    2.4 框架结构建筑物倒塌的力学机理第31-34页
        2.4.1 爆破缺口形成后的初始阶段第31-33页
        2.4.2 切口闭合后后续阶段第33-34页
    2.5 框架结构建(构)筑物爆破拆除失稳断裂条件分析第34-39页
        2.5.1 单自由度结构体系的运动稳定性第34-37页
        2.5.2 多自由度结构体系的运动稳定性第37-38页
        2.5.3 多自由度结构体系的静力稳定性第38页
        2.5.4 结构承载力极限与稳定性关系第38-39页
    2.6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起爆过程中梁柱应力分布衍变分析第41-57页
    3.1 整体定向爆破拆除第41-42页
    3.2 框架结构楼房爆破后构件承载力静力学计算第42-49页
        3.2.1 框架结构楼房各部位承载力计算第44-46页
        3.2.2 第一排柱爆破后各结构受力分析第46-47页
        3.2.3 第二排柱爆破后各结构受力分析第47-49页
    3.3 框架结构楼房爆破后瞬间承载力动力学计算第49-55页
        3.3.1 棱柱形混凝土单轴压缩破坏过程第49-51页
        3.3.2 冲击荷载第51-53页
        3.3.3 预留支撑部位应力模型第53-54页
        3.3.4 预留支撑部位受力具体分析第54-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分区条件对建筑物倒塌形态影响的数值模拟第57-81页
    4.1 数值模拟的目的第57页
    4.2 ANSYS/LSDYNA的分析过程第57-61页
        4.2.1 前处理第57-58页
        4.2.2 求解第58-59页
        4.2.3 定义材料模型第59-61页
    4.3 模拟方案第61-79页
        4.3.1 建模依据第61-62页
        4.3.2 模拟方案第62-63页
        4.3.3 过程模拟和结果比较分析第63-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五章 工程实例第81-87页
    5.1 工程概况与环境条件第81页
    5.2 拆除爆破总体方案第81-83页
        5.2.1 一次性整体向南边定向倒塌方案第82页
        5.2.2 主、副楼预切割分体定向倾倒方案第82-83页
    5.3 现场倒塌效果与数值模拟对比第83-84页
    5.4 结果分析第84-85页
    5.5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6.1 主要结论第87-88页
    6.2 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第91-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越陡坡峡谷桥梁大体积基坑开挖及弃渣边坡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不同截面抗滑桩承载性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