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米曲霉基因组水平的蛋白质和DNA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英文缩略词第18-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41页
    1.1 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调控机制概述第19-22页
        1.1.1 真核生物细胞中基因的转录第19-20页
        1.1.2 真核细胞的转录因子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第20-22页
        1.1.3 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转录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第22页
    1.2 蛋白质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第22-33页
        1.2.1 传统的蛋白质和DNA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第23-26页
        1.2.2 基于全基因组水平的研究方法第26-28页
        1.2.3 基因转录调控的高通量分析方法第28-33页
    1.3 工业微生物米曲霉的转录调控研究第33-37页
        1.3.1 米曲霉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第33-34页
        1.3.2 米曲霉中转录因子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第34-37页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第37-41页
        1.4.1 研究意义第37-38页
        1.4.2 研究内容第38-41页
第二章 米曲霉DNase-seq测序及DNase足迹位点预测分析第41-63页
    2.1 引言第41-42页
    2.2 实验材料第42-45页
        2.2.1 试剂第42-43页
        2.2.2 仪器第43页
        2.2.3 软件第43-44页
        2.2.4 数据第44-45页
    2.3 实验方法第45-51页
        2.3.1 实验中所使用的米曲霉菌种第45页
        2.3.2 丰富营养的培养条件(DPY)第45页
        2.3.3 基本营养条件下内质网压力诱导(UPR)第45页
        2.3.4 米曲霉细胞核的提取方法第45-46页
        2.3.5 细胞核DNase I酶切反应条件的优化第46页
        2.3.6 细胞核DNase I酶切反应第46页
        2.3.7 利用荧光定量PCR反应验证DNase I酶切产物的质量第46-47页
        2.3.8 DNase-seq中的建库和测序流程第47页
        2.3.9 DNase-seq测序结果与米曲霉参考基因组比对第47-48页
        2.3.10 计算米曲霉基因组每个位点上的DNase I酶切频率第48-49页
        2.3.11 利用“digital footprinting”算法预测基因组上的DNase足迹位点第49页
        2.3.12 不同培养条件下DNase足迹位点分布的比较第49-50页
        2.3.13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第50-51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51-63页
        2.4.1 米曲霉细胞核提取物的DNase I酶切反应优化和产物分析第51-53页
        2.4.2 荧光定量PCR反应验证DNase I酶切产物质量第53-55页
        2.4.3 DNase-seq数据全基因组比对结果的分析第55-57页
        2.4.4 DNase足迹位点分析第57-59页
        2.4.5 不同培养条件下重叠DNase足迹位点的比较分析第59-61页
        2.4.6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三章 基于DNase足迹位点DNA序列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第63-78页
    3.1 引言第63页
    3.2 实验材料第63-65页
        3.2.1 软件第63-65页
        3.2.2 仪器第65页
        3.2.3 数据第65页
    3.3 实验方法第65-67页
        3.3.1 提取DNase足迹位点的DNA序列第65-66页
        3.3.2 利用MEME发现新的motif第66页
        3.3.3 利用FIMO寻找DNase足迹位点序列中每个motif的候选位点第66-67页
        3.3.4 利用Tomtom注释每个motif第67页
        3.3.5 绘制每个motif的酶切密度图第67页
        3.3.6 GO功能富集第67页
        3.3.7 Web Logo第6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7-76页
        3.4.1 基于DNase足迹位点序列鉴定DNA基序第67-69页
        3.4.2 鉴定motif的功能和酶切图谱第69-76页
    3.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四章 丰富营养状态下米曲霉的基因表达和转录起始位点分析第78-98页
    4.1 引言第78-79页
    4.2 实验材料第79-82页
        4.2.1 试剂第79-80页
        4.2.2 软件第80-81页
        4.2.3 仪器第81页
        4.2.4 数据第81-82页
    4.3 实验方法第82-87页
        4.3.1 提取细胞总RNA第82页
        4.3.2 建立链特异性转录组文库并测序第82-83页
        4.3.3 测序数据的过滤和比对第83-84页
        4.3.4 基因比对随机性评估第84-85页
        4.3.5 确定基因转录水平第85-86页
        4.3.6 不同培养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第86页
        4.3.7 注释基因 5’ UTR和转录起始位点第86-87页
        4.3.8 GO功能富集第87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87-97页
        4.4.1 链特异性转录组分析概要第87-89页
        4.4.2 基因测序随机性和基因组覆盖度评估第89-90页
        4.4.3 丰富营养培养状态下的基因表达第90-93页
        4.4.4 丰富和基本营养条件下米曲霉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93-95页
        4.4.5 重新注释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第95-97页
    4.5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五章 转录起始位点上下游区域的染色质结构研究第98-110页
    5.1 引言第98页
    5.2 实验材料第98-100页
        5.2.1 软件第98-99页
        5.2.2 仪器第99页
        5.2.3 数据第99-100页
    5.3 实验方法第100-101页
        5.3.1 分析基因转录起始位点周围的酶切密度图第100页
        5.3.2 分析不同类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上下游区域酶切模式第100-101页
        5.3.3 基因上游DNase足迹位点的分布第101页
        5.3.4 GO功能富集第101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01-108页
        5.4.1 转录起始位点附近区域的DNase I酶切图谱第101-103页
        5.4.2 不同 5’ UTR长度和转录水平之间基因上游的染色质结构差异第103-105页
        5.4.3 基因上游酶切数据的聚类分析第105-107页
        5.4.4 基因上游DNase足迹位点的分布情况第107-108页
    5.5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六章 米曲霉基因组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研究第110-123页
    6.1 引言第110页
    6.2 实验材料第110-113页
        6.2.1 软件第110-111页
        6.2.2 数据第111-113页
        6.2.3 仪器第113页
    6.3 实验方法第113-116页
        6.3.1 匹配基因启动子区域的motif候选位点第113-114页
        6.3.2 基因组中的DNase I超敏感位点第114页
        6.3.3 计算候选位点的转录因子结合概率第114-115页
        6.3.4 数据过滤第115-116页
        6.3.5 链特异性酶切图谱和结构分析第116页
        6.3.6 GO功能富集第116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16-123页
        6.4.1 染色体的DNase I超敏感区域第116页
        6.4.219个已知motif的链特异性酶切模式分析第116-117页
        6.4.3 5 个转录因子蛋白质共结晶结构和motif的酶切模式比对分析第117-122页
        6.4.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结论与展望第123-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0页
附录第140-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附件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热带米槠人促林碳、氮、磷积累特征及土壤磷素有效性分级研究
下一篇:杜仲4种活性成分合成系列基因多样性及序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