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中文文摘 | 第9-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1.2 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2.1 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 | 第20-22页 |
1.2.2 不同更新方式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 | 第22-24页 |
1.2.3 林龄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 | 第24-25页 |
1.2.4 其他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 | 第25-26页 |
1.3 森林生态系统氮磷积累特征研究进展 | 第26-33页 |
1.3.1 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氮磷积累与分配 | 第26-28页 |
1.3.2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库特征 | 第28-30页 |
1.3.3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磷库特征 | 第30-33页 |
1.4 土壤磷素形态和分级方法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1.5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磷素特征研究进展 | 第35-37页 |
1.6 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1.6.1 关键科学问题 | 第37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1.6.3 技术路线图 | 第38-3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39-49页 |
2.1 研究区域和试验地概况 | 第39-42页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9页 |
2.1.2 试验地概况 | 第39-42页 |
2.2 试验研究方法 | 第42-48页 |
2.2.1 生物量回归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2.2.2 林分调查及林分生物量和群落特征分析 | 第43-45页 |
2.2.3 植物样品采集、碳氮磷测定及分析 | 第45-46页 |
2.2.4 土壤样品采集、碳氮磷测定 | 第46-48页 |
2.2.5 碳氮磷库计算 | 第48页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亚热带不同更新方式对生态系统碳、氮、磷储量的影响 | 第49-75页 |
3.1 米槠人促林生物量模型 | 第49-50页 |
3.2 米槠人促林物种和群落水平各器官碳、氮和磷含量 | 第50-54页 |
3.3 亚热带不同更新方式森林乔木层多样性、AS、ABS | 第54页 |
3.4 亚热带不同更新方式森林植被生物量及碳、氮、磷含量和库 | 第54-58页 |
3.4.1 亚热带不同更新方式森林植被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54-55页 |
3.4.2 亚热带不同更新方式森林植被碳、氮、磷含量 | 第55-56页 |
3.4.3 亚热带不同更新方式森林植被碳、氮和磷库 | 第56-58页 |
3.5 亚热带不同更新方式森林土壤碳氮磷库 | 第58-61页 |
3.5.1 亚热带不同更新方式森林土壤容重 | 第58页 |
3.5.2 亚热带不同更新方式森林土壤碳、氮、磷含量 | 第58-59页 |
3.5.3 亚热带不同更新方式森林土壤碳、氮、磷库 | 第59-61页 |
3.6 亚热带不同更新方式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库 | 第61-63页 |
3.7 讨论 | 第63-75页 |
3.7.1 常绿阔叶林生物量预测模型适用性 | 第63-64页 |
3.7.2 米槠人促林各物种氮和磷化学计量特征 | 第64-66页 |
3.7.3 不同更新方式对植被氮、磷积累的影响 | 第66-67页 |
3.7.4 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氮、磷库的影响 | 第67-68页 |
3.7.5 不同更新方式对植被碳库的影响 | 第68-71页 |
3.7.6 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71-75页 |
第四章 亚热带不同更新方式森林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分析 | 第75-87页 |
4.1 土壤总磷、总无机磷和总有机磷特征 | 第75-76页 |
4.2 土壤磷素有效性分级特征 | 第76-78页 |
4.3 表层土壤微生物碳含量 | 第78-79页 |
4.4 不同林分土壤PH和氧化铝/氧化铁含量 | 第79-80页 |
4.5 土壤磷素与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的关系 | 第80页 |
4.6 讨论 | 第80-87页 |
4.6.1 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有机磷影响 | 第80-82页 |
4.6.2 不同更新方式对无机磷影响 | 第82页 |
4.6.3 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影响 | 第82-84页 |
4.6.4 亚热带森林土壤磷素特征 | 第84-87页 |
第五章 不同林龄米槠人促林生态系统碳、氮、磷积累特征 | 第87-101页 |
5.1 米槠人促林植被各层生物量及碳、氮、磷含量和库 | 第87-92页 |
5.1.1 米槠人促林植被各层生物量 | 第87页 |
5.1.2 米槠人促林植被各层碳、氮和磷含量 | 第87-89页 |
5.1.3 米槠人促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枯落物层碳库、氮库和磷库 | 第89-92页 |
5.2 米槠人促林土壤容重及C、N、P含量和库 | 第92-97页 |
5.2.1 米槠人促林土壤容重 | 第92-93页 |
5.2.2 米槠人促林土壤碳、氮和磷含量 | 第93-95页 |
5.2.3 米槠人促林土壤碳、氮和磷库 | 第95-97页 |
5.3 米槠人促林生态系统碳、氮、磷库及其分配格局 | 第97-98页 |
5.4 讨论 | 第98-101页 |
第六章 不同林龄米槠人促林土壤磷素有效性分级及有效性 | 第101-105页 |
6.1 土壤总磷、总无机磷和总有机磷 | 第101页 |
6.2 土壤速效磷含量 | 第101页 |
6.3 土壤磷素有效性和磷素分级特征 | 第101-102页 |
6.4 讨论 | 第102-105页 |
第七章 生态系统碳氮积累与土壤磷素有效性的相关性 | 第105-111页 |
7.1 乔木层碳库与土壤磷素有效性分级相关性 | 第105页 |
7.2 土壤碳含量与磷素有效性分级相关性 | 第105-108页 |
7.3 讨论 | 第108-111页 |
第八章 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展望 | 第111-11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1-112页 |
8.2 本文创新点 | 第112-113页 |
8.3 展望 | 第113-115页 |
附录A:样木的胸径、树高、密度、材积和各部位生物量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个人简历 | 第151-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