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GPU的自由变形反走样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7-35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相关研究工作第18-32页
        1.2.1 空间变形第18-25页
        1.2.2 微分域变形第25-29页
        1.2.3 GPU通用计算第29-30页
        1.2.4 网格模型求精方法第30-32页
    1.3 本文内容安排第32-35页
第2章 GPU加速的实时精确自由变形第35-57页
    2.1 研究背景第35-36页
    2.2 使用CUDA进行精确自由变形算法的GPU加速第36-48页
        2.2.1 算法概述第36-39页
        2.2.2 使用GPU并行计算Bezier曲面片的控制顶点第39-42页
        2.2.3 裁剪Bezier曲面片的GPU细化第42-44页
        2.2.4 算法的优化第44-48页
        2.2.5 使用vertex buffer object绘制生成的三角形第48页
    2.3 实现结果和讨论第48-55页
        2.3.1 与CPU算法的对比第48-52页
        2.3.2 与细化着色器的对比第52页
        2.3.3 与均匀加密采样算法的对比第52-55页
    2.4 结论第55-57页
第3章 三角Bezier曲面片表示的实时精确自由变形第57-71页
    3.1 研究背景第57页
    3.2 三角Bezier曲面片表示的GPU精确自由变形第57-65页
        3.2.1 三角Bezier曲面片表示的精确自由变形概述第57-58页
        3.2.2 计算三角Bezier曲面片的控制顶点第58-59页
        3.2.3 三角Bezier曲面片的均匀细化第59-61页
        3.2.4 GPU并行计算B-样条体内的采样点R_s第61-62页
        3.2.5 高效的细化点求值算法第62-64页
        3.2.6 三角Bezier曲面片细化的GPU实现第64页
        3.2.7 GPU细化的优化第64-65页
    3.3 实现结果第65-70页
        3.3.1 优化后的矩阵乘法第65页
        3.3.2 与细化着色器算法及CPU算法的对比第65-68页
        3.3.3 与前一章算法的对比第68-70页
    3.4 结论第70-71页
第4章 保持尖锐特征的GPU光滑自由变形第71-95页
    4.1 研究背景第71-73页
    4.2 三角Bezier曲面片表示的精确自由变形概述第73页
    4.3 保持尖锐特征的光滑自由变形第73-81页
        4.3.1 将变形后的法向场拟合为三角Bezier曲面片第74-76页
        4.3.2 改进变形之后的几何第76-78页
        4.3.3 考虑节点盒切割第78-81页
    4.4 算法的GPU并行实现第81-85页
        4.4.1 采样法向和采样点的并行计算第81-82页
        4.4.2 带约束的条件下并行拟合表示几何和法向场的曲面第82-83页
        4.4.3 计算调整法向第83页
        4.4.4 GPU并行调整边控制顶点第83页
        4.4.5 对几何和法向面片的GPU细化第83-85页
    4.5 实现结果及比较第85-94页
        4.5.1 绘制结果的比较第85页
        4.5.2 效率对比第85-86页
        4.5.3 拟合误差测试第86-90页
        4.5.4 光滑自由变形与均匀加密采样算法的对比第90-92页
        4.5.5 光滑自由变形和自适应细化着色器算法的对比第92-94页
    4.6 结论及今后工作第94-95页
第5章 基于光滑自由变形的隐式曲面编辑第95-105页
    5.1 研究背景第95-96页
    5.2 隐式曲面多边形化第96-100页
        5.2.1 多边形化的步骤第97-99页
        5.2.2 法向的计算第99-100页
    5.3 曲面编辑第100-101页
    5.4 实现结果及比较第101-104页
        5.4.1 绘制结果的比较第101页
        5.4.2 效率对比第101-104页
    5.5 结论及展望第104-105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05-108页
    6.1 本文总结第105-106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调制光晶格中玻色子系统的量子相变以及临界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GPU的隐式曲面多边形化和造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