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贷结合”融资模式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6页
        1.3.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第11-14页
        1.3.2 投贷结合框架下的融资方式研究第14-15页
        1.3.3 文献评述第15-16页
    1.4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第16-18页
    1.5 创新点第18-20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0-26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0-21页
        2.1.1 本论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第20页
        2.1.2 本论文对“投贷结合”的界定第20-21页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第21-23页
        2.2.1 科技特性及规模特性第21页
        2.2.2 高投入、高风险、高成长、高回报特点第21-22页
        2.2.3 生命周期特点第22-23页
    2.3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理论第23-26页
        2.3.1 信贷配给理论第23-24页
        2.3.2 关系型融资理论第24页
        2.3.3 优序融资理论第24页
        2.3.4 梯形融资理论第24-26页
第三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实践分析第26-34页
    3.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第26-28页
        3.1.1 企业角度第26页
        3.1.2 金融机构角度第26-27页
        3.1.3 资本市场角度第27页
        3.1.4 政府角度第27-28页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贷结合”融资实践第28-32页
        3.2.1 硅谷银行模式第28-29页
        3.2.2 桥隧模式第29-30页
        3.2.3 担保换期权模式第30-31页
        3.2.4 选择权贷款模式第31-32页
    3.3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四章 “债权转股权”融资模式构建—以银行贷款为基础第34-44页
    4.1 融资模式的建立第34-38页
        4.1.1 设置科技型中小企业投入产出情景第34-35页
        4.1.2 构建风险投资劣后进入的三方融资模式第35-38页
    4.2 融资模式的延伸第38-42页
        4.2.1 担保机构先行代偿、风险投资劣后进入的四方模式第38-41页
        4.2.2 商业银行风险贷款模式第41-42页
    4.3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五章 “债权+股权”融资模式构建—以风险投资为基础第44-50页
    5.1 普通股与可转换债券的激励比较第44-47页
        5.1.1 普通股契约对风险投资及企业的激励第44-45页
        5.1.2 可转换债券契约对风险投资及企业的激励第45-47页
    5.2 构建“债权+股权”分离式契约第47-49页
        5.2.1 风险投资单独及与银行合作的“债权+股权”契约第47-48页
        5.2.2 两种“债权+股权”契约的比较第48-49页
    5.3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投贷联动”融资机制设计第50-64页
    6.1 “投贷联动”融资机制构建基础第50-52页
        6.1.1 债权转股权——纵向结合第50页
        6.1.2 债权+股权——横向结合第50-51页
        6.1.3 投贷联动——深度结合第51-52页
    6.2 “投贷联动”融资机制形成条件第52-54页
        6.2.1 放宽银行投资领域第52-53页
        6.2.2 银行与风险投资合作第53页
        6.2.3 引入政府创业引导基金第53-54页
    6.3 “投贷联动”融资机制核心产品第54-55页
    6.4 “投贷联动”融资机制运作流程第55-60页
        6.4.1 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第55-56页
        6.4.2 构建企业评估系统第56-57页
        6.4.3 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第57-58页
        6.4.4 搭建产权交易平台第58-60页
    6.5 “投贷联动”融资机制风险控制第60-64页
        6.5.1 双向风险控制系统第60-61页
        6.5.2 特定领域投资第61页
        6.5.3 知识产权质押制度第61-62页
        6.5.4 风险隔离机制第62-64页
第七章 结论第64-66页
    7.1 主要结论第64-65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70-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实验方法的雇员揭发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动机与激励机制研究
下一篇:O2O电子商务模式下零售业顾客忠诚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