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 第11-14页 |
1.3.2 投贷结合框架下的融资方式研究 | 第14-15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5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本论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20页 |
2.1.2 本论文对“投贷结合”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 第21-23页 |
2.2.1 科技特性及规模特性 | 第21页 |
2.2.2 高投入、高风险、高成长、高回报特点 | 第21-22页 |
2.2.3 生命周期特点 | 第22-23页 |
2.3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2.3.1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3-24页 |
2.3.2 关系型融资理论 | 第24页 |
2.3.3 优序融资理论 | 第24页 |
2.3.4 梯形融资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实践分析 | 第26-34页 |
3.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 | 第26-28页 |
3.1.1 企业角度 | 第26页 |
3.1.2 金融机构角度 | 第26-27页 |
3.1.3 资本市场角度 | 第27页 |
3.1.4 政府角度 | 第27-28页 |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贷结合”融资实践 | 第28-32页 |
3.2.1 硅谷银行模式 | 第28-29页 |
3.2.2 桥隧模式 | 第29-30页 |
3.2.3 担保换期权模式 | 第30-31页 |
3.2.4 选择权贷款模式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债权转股权”融资模式构建—以银行贷款为基础 | 第34-44页 |
4.1 融资模式的建立 | 第34-38页 |
4.1.1 设置科技型中小企业投入产出情景 | 第34-35页 |
4.1.2 构建风险投资劣后进入的三方融资模式 | 第35-38页 |
4.2 融资模式的延伸 | 第38-42页 |
4.2.1 担保机构先行代偿、风险投资劣后进入的四方模式 | 第38-41页 |
4.2.2 商业银行风险贷款模式 | 第41-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债权+股权”融资模式构建—以风险投资为基础 | 第44-50页 |
5.1 普通股与可转换债券的激励比较 | 第44-47页 |
5.1.1 普通股契约对风险投资及企业的激励 | 第44-45页 |
5.1.2 可转换债券契约对风险投资及企业的激励 | 第45-47页 |
5.2 构建“债权+股权”分离式契约 | 第47-49页 |
5.2.1 风险投资单独及与银行合作的“债权+股权”契约 | 第47-48页 |
5.2.2 两种“债权+股权”契约的比较 | 第48-4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投贷联动”融资机制设计 | 第50-64页 |
6.1 “投贷联动”融资机制构建基础 | 第50-52页 |
6.1.1 债权转股权——纵向结合 | 第50页 |
6.1.2 债权+股权——横向结合 | 第50-51页 |
6.1.3 投贷联动——深度结合 | 第51-52页 |
6.2 “投贷联动”融资机制形成条件 | 第52-54页 |
6.2.1 放宽银行投资领域 | 第52-53页 |
6.2.2 银行与风险投资合作 | 第53页 |
6.2.3 引入政府创业引导基金 | 第53-54页 |
6.3 “投贷联动”融资机制核心产品 | 第54-55页 |
6.4 “投贷联动”融资机制运作流程 | 第55-60页 |
6.4.1 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 | 第55-56页 |
6.4.2 构建企业评估系统 | 第56-57页 |
6.4.3 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 第57-58页 |
6.4.4 搭建产权交易平台 | 第58-60页 |
6.5 “投贷联动”融资机制风险控制 | 第60-64页 |
6.5.1 双向风险控制系统 | 第60-61页 |
6.5.2 特定领域投资 | 第61页 |
6.5.3 知识产权质押制度 | 第61-62页 |
6.5.4 风险隔离机制 | 第62-6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4-6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