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7页 |
1.1.1 复杂网络及其抗毁性 | 第11-13页 |
1.1.2 空间复杂网络及其抗毁性 | 第13-16页 |
1.1.3 研究空间复杂网络抗毁性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空间复杂网络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 空间复杂网络抗毁性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3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预备理论知识 | 第27-39页 |
2.1 空间复杂网络模型 | 第27-32页 |
2.1.1 空间随机网络模型 | 第27-29页 |
2.1.2 空间小世界网络模型 | 第29页 |
2.1.3 空间增长模型 | 第29-32页 |
2.2 空间复杂网络属性 | 第32-36页 |
2.2.1 空间复杂网络基本描述指标 | 第32页 |
2.2.2 空间复杂网络结构属性 | 第32-34页 |
2.2.3 空间复杂网络空间属性 | 第34-36页 |
2.3 毁伤仿真 | 第36-39页 |
2.3.1 毁伤形状 | 第36-37页 |
2.3.2 毁伤衡量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基于临界半径的空间复杂网络抗毁性评估模型 | 第39-53页 |
3.1 模型设计思路 | 第39-40页 |
3.2 基于临界半径的空间复杂网络模型 | 第40-43页 |
3.2.1 地理位置信息的预处理 | 第40-41页 |
3.2.2 空间复杂网络加权模型 | 第41-42页 |
3.2.3 空间复杂网络示例 | 第42-43页 |
3.3 基于临界半径的抗毁性评估模型 | 第43-53页 |
3.3.1 重心毁伤方法 | 第46-47页 |
3.3.2 随机毁伤算法 | 第47-53页 |
第四章 基于多重毁伤的空间复杂网络抗毁性评估模型 | 第53-64页 |
4.1 模型设计思路 | 第53-54页 |
4.2 基于多重毁伤的空间复杂网络模型 | 第54-56页 |
4.3 基于多重毁伤的抗毁性评估模型 | 第56-64页 |
4.3.1 空间复杂网络表现模型 | 第56页 |
4.3.2 多重重心毁伤模型 | 第56-62页 |
4.3.3 多重随机毁伤模型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空间复杂网络抗毁性实证分析 | 第64-84页 |
5.1 空间复杂网络实证数据介绍 | 第64-66页 |
5.1.1 C国电力分布网络 | 第64-65页 |
5.1.2 A国光纤分布网络 | 第65-66页 |
5.2 基于临界半径的抗毁性评估模型的实证结果比较与分析 | 第66-73页 |
5.2.1 节点失效情况下的抗毁性评估结果 | 第67-69页 |
5.2.2 节点和边同时失效情况下的抗毁性评估结果 | 第69-71页 |
5.2.3 CPN和AFN抗毁性评估结果可视化 | 第71-73页 |
5.3 基于多重毁伤的抗毁性评估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73-82页 |
5.3.1 不同毁伤半径的抗毁性评估结果 | 第75-77页 |
5.3.2 CPN多重重心攻击可视化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5.3.3 AFN多重重心攻击可视化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84-85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