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竹论文--刚竹论文

宜兴市毛竹观测与生长模型研建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引言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第9-12页
        1.2.1 毛竹林研究进展第9-10页
        1.2.2 林分密度对竹林的影响研究第10-12页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1 研究目标第12页
        1.3.2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13-14页
2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14-23页
    2.1 试验区概况第14-15页
        2.1.1 地理位置第14页
        2.1.2 地形地貌第14页
        2.1.3 水文气候第14页
        2.1.4 样地选择及设置第14-15页
    2.2 实验用到的仪器介绍第15-17页
        2.2.1 手持式电子测树枪简介第15-16页
        2.2.2 MINI型摄影测距仪简介第16-17页
    2.3 竹林观测步骤与方法第17-21页
        2.3.1 竹林观测的基本步骤第17-18页
        2.3.2 3D角规样地观测法第18-20页
        2.3.3 近景摄影测量第20-21页
    2.4 实验过程中运用到的软件简介第21-23页
        2.4.1 手持式测树枪后处理系统软件第21页
        2.4.2 毛竹单片摄影测量软件第21-22页
        2.4.3 精密角规测竹软件第22-23页
3.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23-29页
    3.1 数据采集第23页
    3.2 数据预处理第23-29页
        3.2.1 竹高数据整理结果第23-24页
        3.2.2 胸径数据处理结果第24-25页
        3.2.3 样地数据整理第25-26页
        3.2.4 MINI型摄影测树仪得到的数据整理第26-29页
4 毛竹生长模型建立第29-56页
    4.1 毛竹生长模型概述第29-30页
    4.2 竹高模型研建第30-37页
        4.2.1 Logi stic函数模型第30-31页
        4.2.2 考尔夫函数模型第31-32页
        4.2.3 Richards函数模型第32页
        4.2.4 舒马切尔函数模型第32-33页
        4.2.5 柯列尔函数模型第33-34页
        4.2.6 二次函数模型第34-35页
        4.2.7 竹高模型的对比分析第35-36页
        4.2.8 竹高模型评价第36-37页
    4.3 胸径模型的建立第37-42页
        4.3.1 Logi sti c函数模型第38页
        4.3.2 考尔夫函数模型第38-39页
        4.3.3 舒马切尔函数模型第39-40页
        4.3.4 柯列尔函数模型第40页
        4.3.5 斯洛波达函数模型第40-41页
        4.3.6 毛竹胸径模型对比分析第41-42页
        4.3.7 模型评价分析第42页
    4.4 树高和胸径之间关系的函数模型第42-45页
        4.4.1 五次函数模型第43页
        4.4.2 六次函数模型第43-44页
        4.4.3 七次函数模型第44页
        4.4.4 八次函数模型第44-45页
        4.4.5 毛竹竹高和胸径之间关系的模型对比分析第45页
    4.5 毛竹实验形数的确定第45-47页
    4.6 毛竹外围单竹平均材积的计算第47-49页
    4.7 毛竹外围材积模型建立第49-51页
        4.7.1 毛竹外围一元材积模型的建立第49-51页
        4.7.2 毛竹外围材积模型的模型评价第51页
    4.8 毛竹竹林密度和蓄积量的的获得第51-53页
    4.9 毛竹林最优密度的获得第53-56页
5. 结论与讨论第56-58页
    5.1 主要结论第56页
    5.2 讨论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个人简介第62-63页
导师简介第63-64页
校外导师简介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山区典型流域人工林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利用高分一号估测祥云县云南松林枯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