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北京山区典型流域人工林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研究进展第12-21页
        1.2.1 植被碳储量研究第12-16页
        1.2.2 土壤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第16-21页
2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1-2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1-22页
    2.2 研究内容第22页
    2.3 研究方法第22-26页
        2.3.1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22-24页
        2.3.2 测定方法第24-25页
        2.3.3 数据计算第25-26页
        2.3.4 数据处理第26页
    2.4 技术路线第26-28页
3 北京山区典型流域人工林碳密度现状第28-33页
    3.1 植被碳密度第28页
    3.2 枯落物碳密度第28-29页
    3.3 土壤碳密度第29页
    3.4 生态系统碳密度第29-30页
    3.5 讨论第30-32页
    3.6 小结第32-33页
4 人工林碳密度的影响因子研究第33-51页
    4.1 林分因子第33-39页
        4.1.1 林龄第33-38页
        4.1.2 林分密度第38页
        4.1.3 郁闭度第38-39页
    4.2 地形第39-41页
    4.3 土壤第41-45页
        4.3.1 土壤理化性质第41页
        4.3.2 土壤团聚体第41-45页
    4.4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第45-47页
        4.4.1 土壤有机碳含量第46页
        4.4.2 土壤有机碳密度第46-47页
    4.5 讨论第47-49页
    4.6 小结第49-51页
5 人工林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与固碳潜力第51-55页
    5.1 人工林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第51-52页
        5.1.1 人工林土壤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第51页
        5.1.2 人工林植被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第51-52页
        5.1.3 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第52页
    5.2 固碳潜力第52页
    5.3 讨论第52-53页
    5.4 小结第53-5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5-57页
    6.1 结论第55页
    6.2 展望第55-57页
附表:样地基本信息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7页
个人简介第67-68页
导师简介第68-69页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荷斯坦奶牛腹腔主要脏器超声探查技术及在临床上的初步应用
下一篇:宜兴市毛竹观测与生长模型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