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云南松及小蠹虫 | 第9-10页 |
1.2.2 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2.3 遥感对病虫害的监测 | 第10-13页 |
1.2.4 遥感林分落叶或枯梢状态的监测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 第16-25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17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2.1.3 气候和土壤 | 第17页 |
2.1.4 社会发展 | 第17页 |
2.2 基础资料获取和数据处理 | 第17页 |
2.3 样地设置及小地形调查 | 第17-25页 |
2.3.1 样地设置 | 第17-18页 |
2.3.2 小地形调查 | 第18-20页 |
2.3.3 郁闭度的测量方法 | 第20-22页 |
2.3.4 单木枯梢率的野外观测及样地枯梢率的估计 | 第22-25页 |
3. 遥感影像的处理及光谱信息提取 | 第25-32页 |
3.1 高分一号卫星 | 第25-27页 |
3.2 遥感图像预处理 | 第27-30页 |
3.2.1 正射校正 | 第27-29页 |
3.2.2 辐射校正 | 第29-30页 |
3.3 病虫害光谱变化分析及信息提取 | 第30-32页 |
3.3.1 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光谱变化的主要指标类型 | 第30页 |
3.3.2 植被指数优选 | 第30-32页 |
4. 林分枯梢率建模及反演 | 第32-42页 |
4.1 林分平均枯梢率与植被指数相关性分析 | 第32-39页 |
4.1.1 样地点监测指标值获取 | 第32页 |
4.1.2 变量信息处理 | 第32-39页 |
4.1.2.1 相关性分析 | 第32-34页 |
4.1.2.2 枯梢率一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4.1.2.3 枯梢率二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页 |
4.1.2.4 模型稳定性及拟合精度评价 | 第37-39页 |
4.2 林分枯梢率的遥感反演 | 第39-4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个人简介 | 第47-48页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48-49页 |
第二导师简介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