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13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3-22页 |
2.1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概述 | 第13页 |
2.2 颈部淋巴结的分区 | 第13-14页 |
2.3 颈部淋巴引流方向 | 第14-15页 |
2.4 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 第15-18页 |
2.4.1 性别 | 第15页 |
2.4.2 年龄 | 第15-16页 |
2.4.3 肿瘤大小 | 第16-18页 |
2.4.4 是否多灶 | 第16页 |
2.4.5 是否侵被膜及被膜外组织 | 第16页 |
2.4.6 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 | 第16-17页 |
2.4.7 TSH | 第17页 |
2.4.8 中央区淋巴结 | 第17-18页 |
2.5 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 第18-20页 |
2.5.1 超声 | 第18页 |
2.5.2 CT/MRI | 第18-19页 |
2.5.3 基因诊断 | 第19页 |
2.5.4 细针穿刺 | 第19-20页 |
2.6 颈淋巴结转移的治疗 | 第20-22页 |
2.6.1 手术 | 第20页 |
2.6.2 放射性碘治疗 | 第20-22页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22页 |
3.2 术前准备 | 第22-23页 |
3.3 术式选择 | 第23页 |
3.4 随访 | 第23页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23-24页 |
第4章 结果 | 第24-36页 |
4.1 病例特点 | 第24页 |
4.2 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分布 | 第24-25页 |
4.3 跳跃性转移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 | 第25-27页 |
4.4 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 第27-28页 |
4.5 中央区淋巴结对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 第28-34页 |
4.6 超声在诊断侧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 第34-36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6-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