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2页 |
1.2.1 国内外基于约束构件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外基于子结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现存问题及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2-15页 |
1.3.1 现存问题 | 第12-13页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传热学基本原理及高温下材料性能 | 第15-27页 |
2.1 传热学基本原理 | 第15-18页 |
2.1.1 传热方式 | 第15-17页 |
2.1.2 热传导方程及其定解条件 | 第17-18页 |
2.1.3 温度场求解方法 | 第18页 |
2.2 高温下材料性能 | 第18-27页 |
2.2.1 高温下材料的热工性能参数 | 第18-20页 |
2.2.2 高温下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20-27页 |
3 非均匀受火组合框架有限元分析方法及模型验证 | 第27-35页 |
3.1 非均匀受火组合框架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27-32页 |
3.1.1 计算模型 | 第27-31页 |
3.1.2 基本假定 | 第31页 |
3.1.3 抗火极限状态(耐火极限)判别 | 第31-32页 |
3.2 模型验证 | 第32-33页 |
3.2.1 模型概况 | 第32页 |
3.2.2 数据对比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4 火灾中箱形钢柱门式组合框架工作机理分析 | 第35-53页 |
4.1 工作机理分析 | 第35-42页 |
4.1.1 温度场 | 第35-37页 |
4.1.2 框架变形 | 第37-38页 |
4.1.3 框架内力 | 第38-41页 |
4.1.4 破坏模式 | 第41-42页 |
4.2 对不均匀受火框架进行具体分析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验证 | 第42-48页 |
4.2.1 温度场 | 第42-43页 |
4.2.2 框架变形 | 第43-44页 |
4.2.3 框架内力 | 第44-47页 |
4.2.4 框架临界破坏状态 | 第47-48页 |
4.2.5 框架临界温度 | 第48页 |
4.3 工况分析 | 第48-51页 |
4.3.1 破坏模式 | 第48-50页 |
4.3.2 耐火极限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箱形钢柱组合门式框架抗火性能参数分析 | 第53-69页 |
5.1 梁荷载比的影响 | 第54-57页 |
5.1.1 框架变形 | 第54-55页 |
5.1.2 框架内力 | 第55-56页 |
5.1.3 框架耐火极限 | 第56-57页 |
5.2 柱荷载比的影响 | 第57-61页 |
5.2.1 框架变形 | 第57-58页 |
5.2.2 框架内力 | 第58-59页 |
5.2.3 框架耐火极限 | 第59-61页 |
5.3 梁跨度的影响 | 第61-64页 |
5.3.1 框架变形 | 第61-62页 |
5.3.2 框架内力 | 第62-63页 |
5.3.3 框架耐火极限 | 第63-64页 |
5.4 柱长细比的影响 | 第64-67页 |
5.4.1 框架变形 | 第64-66页 |
5.4.2 框架内力 | 第66-67页 |
5.4.3 框架耐火极限 | 第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2页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