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唯物史观视阈下的共享发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导论第7-14页
    (一)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第7-9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1-12页
    (四)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创新点第12-14页
一、共享发展的渊源梳理第14-18页
    (一) 发展的模式转变第14-15页
    (二) 共享发展的理论传承第15-18页
        1.唯物史观的理论概括第15-16页
        2.唯物史观视阈下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第16-18页
二、共享发展的唯物史观阐释第18-23页
    (一) 共享发展的唯物史观解读第18-21页
        1.确定共享发展的主体:人民第19-20页
        2.规范共享发展的程序:公平第20-21页
    (二) 共享发展的特点第21-23页
        1.平等性第21页
        2.阶段性第21-22页
        3.全民性第22页
        4.全面性第22-23页
三、共享发展的应然状态及评价第23-29页
    (一) 共享发展的应然状态第23-25页
        1.共享经济发展之利第23-24页
        2.共享政治民主之权第24页
        3.共享精神文化之乐第24-25页
        4.共享民生服务之便第25页
        5.共享生态环境之美第25页
    (二) 共享发展的评价第25-29页
        1.物质利益层面,社会财富积聚第26-27页
        2.价值观念层面,人民利益至上第27-29页
四、共享发展的路径探析第29-40页
    (一) 发现阻碍共享发展的问题第29-33页
        1.贫富差距较大,成果分配不公第29-30页
        2.制度尚不健全,存在用权不公第30-31页
        3.共享理念欠缺,利己主义盛行第31-32页
        4.民生问题突出,社会信任缺失第32-33页
    (二) 剖析影响共享发展的成因第33-35页
    (三) 探寻推进共享发展的路径第35-40页
        1.以共享经济为核心第35-36页
        2.以制度改革为保证第36页
        3.以价值观建设为引领第36-37页
        4.以脱贫攻坚为抓手第37-38页
        5.以公共服务为前提第38页
        6.以共建共享为目的第38-40页
五、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致谢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中集体记忆重构的路径探析--以成都市团结社区为例
下一篇: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优化的对策研究--以成都市青羊区金沙街道L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