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研究背景 | 第8-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2.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3.相关研究基础理论 | 第15-18页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1.研究内容 | 第18页 |
2.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3.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一、集体记忆重构在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机理分析 | 第20-28页 |
(一)城镇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的变迁 | 第20-21页 |
1.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20页 |
2.心理状态的改变 | 第20-21页 |
3.外部环境的改变 | 第21页 |
(二)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困境分析 | 第21-23页 |
1.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 第21-22页 |
2.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 第22-23页 |
3.团结社区概况 | 第23页 |
(三)集体记忆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机理分析及其适用性 | 第23-28页 |
1.集体记忆与社会关系网络重构 | 第24页 |
2.集体记忆与社区空间的关系 | 第24-25页 |
3.集体记忆与群体认同的关系 | 第25-26页 |
4.集体记忆重构的适用性 | 第26-28页 |
二、人与地的关系重构: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之一 | 第28-34页 |
(一)利用实体物质载体,增强人地联结 | 第28-31页 |
1.文本档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 | 第28-30页 |
2.新媒体是保留记忆的重要手段 | 第30-31页 |
(二)挖掘地方性元素,营造地方性氛围 | 第31-34页 |
1.地标景观的保留与再生 | 第31-32页 |
2.沿用传统地名 | 第32-34页 |
三、人与人的关系重构: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之二 | 第34-41页 |
(一)居民交往空间的建构 | 第34-37页 |
1.扩大实体公共空间促进人际交往 | 第34-36页 |
2.建立网络虚拟空间促进人际交往 | 第36-37页 |
(二)趣缘型人际关系的建构 | 第37-41页 |
1.基于共同语言的人际关系建构 | 第37-39页 |
2.基于共同爱好的人际关系建构 | 第39-41页 |
四、人与文化习俗的关系重构: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之三 | 第41-47页 |
(一)重视传统文化习俗空间载体的建造 | 第41-44页 |
1.重建文化活动空间载体 | 第41-42页 |
2.为文化仪式提供空间 | 第42-44页 |
(二)重视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与保护 | 第44-47页 |
1.建构传统习俗的传承机制 | 第44-45页 |
2.重视习俗内容的重构 | 第45-47页 |
五、结论 | 第47-51页 |
(一)集体记忆重构是政府主导、多方合作的成果 | 第47-48页 |
(二)集体记忆重构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主体精神 | 第48页 |
(三)集体记忆重构的关键是培育社会力量,提升社会组织专业化服务水平 | 第48-49页 |
(四)集体记忆重构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 第49-50页 |
(五)论文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