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9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WSN节点定位相关技术分析与研究 | 第21-36页 |
2.1 相关定义 | 第21-22页 |
2.2 WSN定位技术评价指标 | 第22-24页 |
2.3 现有的距离无关的定位技术分析 | 第24-28页 |
2.3.1 DV-Hop定位技术 | 第24-25页 |
2.3.2 APIT定位技术 | 第25-27页 |
2.3.3 凸规划定位技术 | 第27页 |
2.3.4 质心定位技术 | 第27-28页 |
2.4 现有的基于测距的定位技术分析 | 第28-32页 |
2.4.1 RSSI定位技术 | 第28页 |
2.4.2 AOA定位技术 | 第28-29页 |
2.4.3 TDOA定位技术 | 第29-30页 |
2.4.4 TOF定位技术 | 第30-32页 |
2.5 WSN中节点坐标计算方法分析 | 第32-35页 |
2.5.1 三边测量法 | 第33-34页 |
2.5.2 极大似然估算法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基于测距的MPR-TOF定位算法 | 第36-45页 |
3.1 TW-TOA和SDS-TW-TOA定位技术误差分析 | 第36-39页 |
3.1.1 相关参数定义 | 第36-37页 |
3.1.2 TW-TOA误差分析 | 第37-38页 |
3.1.3 SDS-TW-TOA误差分析 | 第38-39页 |
3.2 MPR-TOF定位算法的提出 | 第39-42页 |
3.3 MPR-TOF定位算法的优化 | 第42-44页 |
3.3.1 RSSI自由空间衰减模型 | 第42-43页 |
3.3.2 基于RSSI的MPR-TOF定位算法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局部稀疏网络自适应定位技术 | 第45-53页 |
4.1 WSN局部稀疏现象的分析 | 第45-47页 |
4.1.1 LSP-WSN节点定位的必要性 | 第45页 |
4.1.2 LSP-WSN节点的分类 | 第45-47页 |
4.2 自适应定位技术的提出 | 第47-50页 |
4.2.1 节点坐标计算方法优化 | 第47-48页 |
4.2.2 MPR-TOF的自适应技术改进 | 第48-49页 |
4.2.3 LSP-WSN节点坐标计算 | 第49-50页 |
4.3 局部稀疏网络自适应定位技术流程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基于OPNET的建模仿真测试 | 第53-68页 |
5.1 OPNET仿真工具 | 第53-55页 |
5.1.1 OPNET简介 | 第53-54页 |
5.1.2 OPNET的建模机制 | 第54页 |
5.1.3 OPNET仿真建模的步骤 | 第54-55页 |
5.2 自适应定位技术的仿真建模 | 第55-62页 |
5.2.1 节点层模型 | 第55-56页 |
5.2.2 进程层模型 | 第56-60页 |
5.2.3 网络层模型 | 第60-62页 |
5.3 模拟仿真性能评价指标和模拟测试环境设定 | 第62-63页 |
5.3.1 评价指标 | 第62-63页 |
5.3.2 模拟测试环境设定 | 第63页 |
5.4 定位技术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