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概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2章 齿轮齿条转向器异响的机理分析 | 第15-20页 |
2.1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基本结构 | 第15-16页 |
2.2 齿条浮动支撑的受力 | 第16-17页 |
2.3 转向器异响 | 第17-18页 |
2.3.1 异响的表现形式 | 第17-18页 |
2.3.2 异响产生的原因 | 第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3章 齿轮齿条转向器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0-28页 |
3.1 主要零件模型的建模 | 第20-25页 |
3.1.1 齿条建模 | 第20-21页 |
3.1.2 齿轮轴建模 | 第21-22页 |
3.1.3 浮动支撑装置 | 第22-23页 |
3.1.4 壳体套筒总成 | 第23-24页 |
3.1.5 转向直拉杆总成 | 第24-25页 |
3.2 齿轮齿条转向器的装配 | 第25-26页 |
3.3 简化模型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检测台架条件下齿轮齿条转向器的瞬态动力学仿真 | 第28-49页 |
4.1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28-40页 |
4.1.1 模型导入 | 第28-29页 |
4.1.2 在导入模型中设置标志点 | 第29-30页 |
4.1.3 材料设定 | 第30-31页 |
4.1.4 接触设置 | 第31-33页 |
4.1.5 运动副设定 | 第33-34页 |
4.1.6 网格划分 | 第34-37页 |
4.1.7 添加检测台架条件下的约束 | 第37-38页 |
4.1.8 施加载荷 | 第38-39页 |
4.1.9 计算求解 | 第39-40页 |
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0-48页 |
4.2.1 位移、应力、应变云图 | 第40-41页 |
4.2.2 标志点的选取 | 第41-42页 |
4.2.3 仿照结果与试验曲线的对比 | 第42-44页 |
4.2.4 标志点处的应力分析及“瞬态间隙”的发现 | 第44-46页 |
4.2.5 标志点处的振动加速度分析及异响产生的机理 | 第46-48页 |
4.2.6 齿轮齿条转向器异响的仿真判据 | 第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空载条件下齿轮齿条转向器的瞬态动力学仿真 | 第49-54页 |
5.1 空载仿真的原因及目的 | 第49页 |
5.2 齿轮轴的刚度标定 | 第49-51页 |
5.2.1 刚度标定的原因与目的 | 第49页 |
5.2.2 齿轮轴的静刚度标定 | 第49-51页 |
5.3 空载条件下的瞬态动力学仿真 | 第51-53页 |
5.3.1 空载模型的建立及仿真计算 | 第51-52页 |
5.3.2 获取原产品的空载力矩 | 第52-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空载条件下浮动支撑刚度的优化 | 第54-59页 |
6.1 优化前处理 | 第54-56页 |
6.1.1 设置优化参数 | 第54-56页 |
6.1.2 选择设计点 | 第56页 |
6.1.3 计算输出 | 第56页 |
6.2 优化 | 第56-58页 |
6.2.1 设置优化判断准则 | 第56-57页 |
6.2.2 完成优化 | 第57-58页 |
6.3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7章 优化结果的仿真检验 | 第59-65页 |
7.1 仿真检测三种候选弹簧刚度对“瞬态间隙”的影响 | 第59-63页 |
7.1.1 候选刚度 233.5N/mm的效果分析 | 第59-60页 |
7.1.2 候选刚度 224.5N/mm的效果分析 | 第60-62页 |
7.1.3 候选刚度 215.5N/mm的效果分析 | 第62-63页 |
7.2 最佳弹簧刚度的确定 | 第63-6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