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一、新疆理科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9-10页 |
二、新疆物理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 | 第10页 |
三、民汉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 第13-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一、民族地区 | 第20页 |
二、合作教研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21-22页 |
二、社会互赖理论 | 第22-23页 |
三、教师专业共同体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民汉物理教师有效开展合作教研的理论建构 | 第25-38页 |
第一节 民汉物理教师合作教研的内涵 | 第25-27页 |
一、民汉物理教师合作教研的界定 | 第25页 |
二、民汉物理教师合作教研的特点 | 第25-26页 |
三、民汉物理教师合作教研的功能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民汉物理教师有效开展合作教研的理性审视 | 第27-38页 |
一、合作教研有效性的厘定 | 第27-28页 |
二、合作教研有效开展的特征 | 第28-29页 |
三、合作教研有效开展的标准探讨 | 第29-34页 |
四、合作教研有效开展的框架构建 | 第34-38页 |
第四章 民汉物理教师开展合作教研的现状研究 | 第38-59页 |
第一节 实地调查的设计与开展 | 第38-42页 |
一、研究地点的选择 | 第38-39页 |
二、实地调查的设计 | 第39-40页 |
三、实地调查的开展 | 第40-42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2-56页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42-43页 |
二、民汉物理教师有效开展合作教研的积极作用 | 第43-44页 |
三、民汉物理教师开展合作教研的低效表现 | 第44-56页 |
第三节 影响民汉物理教师有效开展合作教研的因素探析 | 第56-59页 |
一、学校层面分析 | 第56页 |
二、物理教研组层面分析 | 第56-57页 |
三、教师自身层面分析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民汉物理教师有效开展合作教研的策略 | 第59-67页 |
第一节 有效改善合作教研前提条件 | 第59-61页 |
一、重视教研组长相关技能培训,提升教研组长能力 | 第59页 |
二、加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促进教师沟通交流 | 第59-60页 |
三、注重民汉物理教师结对关系,加强教师教研合作 | 第60-61页 |
第二节 着力落实合作教研准备工作 | 第61-63页 |
一、构建联片教研,实现物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 第61页 |
二、筛选教研内容,激发民汉物理教师教研热情 | 第61页 |
三、综合教研方式,增强民汉物理教师教研合作 | 第61-63页 |
第三节 严格确保合作教研有序开展 | 第63-64页 |
一、营造多元文化教研氛围,促进民汉物理教师合作探讨 | 第63页 |
二、完善合作教研管理方式,激发民汉物理教师参与动力 | 第63页 |
三、注重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加强民汉物理教师理论学习 | 第63-64页 |
第四节 不断完善合作教研结果阶段 | 第64-67页 |
一、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提高合作教研的成效 | 第64-65页 |
二、提供教研的展示平台,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民汉物理教师开展合作教研的实践探索——以伊宁市第X中学为例 | 第67-74页 |
第一节 物理教研组情况简介 | 第67-68页 |
一、伊宁市第X中学概况 | 第67页 |
二、物理教研组的建设 | 第67页 |
三、物理教研组成员的基本构成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基于主题式研究的合作教研实践探索 | 第68-74页 |
一、主题式研究概念界定 | 第68页 |
二、主题式研究的操作流程 | 第68-70页 |
三、合作教研活动开展过程 | 第70-71页 |
四、合作教研结论及评价 | 第71-72页 |
五、合作教研结论的实际运用 | 第72-73页 |
六、合作教研活动后的反思 | 第73-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一:民汉物理教师开展合作教研现状调查问卷 | 第78-82页 |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 第82-83页 |
附录三:课堂小结设计稿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