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银号研究(1900-1937)
内容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3-17页 |
绪论 | 第17-40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7-2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7-1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9-22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22-36页 |
(一)近代钱庄研究的发轫与整体趋势 | 第22-24页 |
(二)钱庄的性质之争 | 第24-26页 |
(三)钱庄在商品贸易中作用 | 第26-27页 |
(四)钱庄清算制度研究 | 第27-28页 |
(五)对于钱庄资本的研究 | 第28-31页 |
(六)银行与钱庄的关系 | 第31-32页 |
(七)区域钱庄研究 | 第32-34页 |
(八)钱庄的衰落与势微 | 第34-36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36-37页 |
四、研究内容以及结构框架 | 第37-40页 |
第一章 中国内生金融的发展概况 | 第40-61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金融发展概况 | 第40-45页 |
一、明朝以前中国金融的初步发展 | 第40-41页 |
二、明中期以后钱庄的连续发展及其“内生”特征 | 第41-45页 |
第二节 开埠以后天津金融的发展 | 第45-52页 |
一、中国内生金融的加速发展 | 第45-49页 |
二、晚清民国天津历次金融风潮 | 第49-51页 |
三、金融风潮与银号制度变迁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晚清民国时期天津银号的发展概况 | 第52-61页 |
一、晚清天津金融环境与银号发展 | 第53-55页 |
二、民国天津银号的发展规模 | 第55-57页 |
三、银号的内部组织结构 | 第57-58页 |
四、晚清民国钱商的传承与发展 | 第58-61页 |
第二章 近代天津银号的经营与基本特征 | 第61-115页 |
第一节 银号的存款业务及其特征 | 第61-75页 |
一、银号存款业务概况 | 第61-63页 |
二、政府及社会机关公款的收存 | 第63-68页 |
三、长期存款以“票项”为主而非储蓄 | 第68-71页 |
四、对拆款及借入款项的依赖 | 第71-75页 |
第二节 银号的放款业务及其特征 | 第75-88页 |
一、银号放款业务概况 | 第76-77页 |
二、银号信用放款及其合理依据 | 第77-78页 |
三、银号与抵押放款 | 第78-85页 |
四、更订押款合同公式 | 第85-88页 |
第三节 银号的汇兑业务及其特征 | 第88-94页 |
一、银号汇兑业务概况 | 第88-91页 |
二、银号的票据汇兑与信用交易 | 第91-94页 |
第四节 银号的投机业务与辅助业务 | 第94-99页 |
第五节 银号的兼营业务 | 第99-105页 |
一、银号的兼营业务和投资 | 第100-103页 |
二、股东、经理通过银号为其本业融资 | 第103-105页 |
第六节 银号与纸币发行 | 第105-115页 |
一、银号与纸币发行 | 第106-109页 |
二、门市钱庄与小额纸币发行 | 第109-115页 |
第三章 近代天津银号的资本 | 第115-160页 |
第一节 近代天津银号的资本来源 | 第115-121页 |
一、银号资本的来源 | 第115-119页 |
二、各类资本的比例关系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银号的资本与资本运行 | 第121-139页 |
一、银号的资本结构 | 第121-124页 |
二、银号资本构成中的合伙制 | 第124-129页 |
三、股份的招入、抽提与转让 | 第129-131页 |
四、股份与银号的利润分配 | 第131-134页 |
五、股东的无限责任及其特殊形式 | 第134-139页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天津银号资本与资力 | 第139-160页 |
一、天津银号资本规模的发展及估计 | 第140-149页 |
二、天津银号资力的估算标准及初步估计 | 第149-155页 |
三、天津银行、银号的资本、资力情况综合统计 | 第155-157页 |
四、天津银号资本额的组距分布 | 第157-160页 |
第四章 近代天津银号的网络体系 | 第160-207页 |
第一节 银号与近代天津内部金融结构 | 第160-177页 |
一、近代天津城市金融的基本格局 | 第160-162页 |
二、各类金融机关的业务配合 | 第162-167页 |
三、近代天津银号的区域分布 | 第167-171页 |
四、近代天津银号的帮派 | 第171-172页 |
五、银号的“靠家”、“川换家”关系与“拨码” | 第172-177页 |
第二节 近代天津银号的埠际关系 | 第177-186页 |
一、商埠之间分号的设立 | 第178-183页 |
二、联号的形式与作用 | 第183-186页 |
第三节 近代银号与资金清算模式的转变 | 第186-190页 |
一、票号式的简单汇兑网络 | 第186-188页 |
二、庚子以后银号(钱庄)与金融网络的重构 | 第188-190页 |
第四节 近代天津银号与商会、钱业公会 | 第190-207页 |
一、商会、钱业公会的组织体系 | 第190-194页 |
二、商会对银号的管理 | 第194-199页 |
三、商会与钱商公会对银号的维护 | 第199-201页 |
四、钱业公会的社会活动 | 第201-207页 |
第五章 晚清以降政府的金融改革与天津银号 | 第207-236页 |
第一节 晚清以降银行法规与银号 | 第207-216页 |
一、晚清银行体系的发轫 | 第208页 |
二、要求银号附入银行法 | 第208-212页 |
三、要求银号照章注册 | 第212-216页 |
第二节 晚清以降政府的财政诉求与银行、银号 | 第216-228页 |
一、户部银行的设立与晚清政府的财政诉求 | 第216-219页 |
二、政府公款向银行倾斜 | 第219-220页 |
三、地方银行体系对区域社会金融的掌控 | 第220-222页 |
四、限制银号发行纸币 | 第222-228页 |
第三节 废两改元、法币改革与天津银号 | 第228-236页 |
一、废两改元 | 第228-233页 |
二、法币改革 | 第233-236页 |
结语 | 第236-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50页 |
附录一 | 第250-252页 |
附录二 | 第252-254页 |
博士阶段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54-255页 |
后记 | 第25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