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1 导论 | 第18-4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20-40页 |
·耕地保护与协同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20-35页 |
·耕地保护与协同性调控手段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35-40页 |
·研究评述 | 第40页 |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40-4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2页 |
·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42-43页 |
·本文的特色与主要创新点 | 第43-45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5-52页 |
·复杂系统科学理论 | 第45-46页 |
·复杂系统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45页 |
·复杂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特征 | 第45-46页 |
·复杂系统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立论依据 | 第46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46-48页 |
·协同的内涵 | 第46-47页 |
·协同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第47-48页 |
·协同学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8页 |
·控制论 | 第48-49页 |
·控制论的基本观点 | 第48页 |
·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 第48-49页 |
·控制论是本文研究的方法论指导 | 第49页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49-50页 |
·人地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49页 |
·人地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49-50页 |
·人地关系理论是本文研究的认识论基础 | 第5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50-5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5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50-5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本文研究的日标基础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2-63页 |
·资料与数据来源 | 第52-53页 |
·资料和数据来源 | 第52-53页 |
·上壤理化指标及上壤污染相关指标的测试方法 | 第53页 |
·成都平原基本概况 | 第53-55页 |
·地理位置 | 第53-54页 |
·气候概况 | 第54页 |
·水系特征 | 第54-55页 |
·地质地貌与上壤类型 | 第55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55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 第55-57页 |
·上地资源利用现状及构成 | 第55-56页 |
·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及构成 | 第56-57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7-61页 |
·耕地资源数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7-59页 |
·耕地资源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9-60页 |
·耕地资源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63-83页 |
·耕地资源的系统论分析 | 第63-70页 |
·耕地资源系统的内涵界定 | 第63-65页 |
·耕地资源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65-66页 |
·耕地资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 | 第66-70页 |
·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的基本内涵 | 第70-71页 |
·耕地资源系统的协同机理 | 第71-73页 |
·耕地资源系统的协同关系与主要协同内容 | 第73-75页 |
·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判定)思路 | 第75-77页 |
·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评价模型构建 | 第77-80页 |
·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80-82页 |
·耕地资源系统有序度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80-81页 |
·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的协同性问题研究 | 第83-110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评价的序参量指标体系构建 | 第83-92页 |
·序参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第83页 |
·序参量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 | 第83-85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评价的序参量指标体系 | 第85-92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评价模型的计算 | 第92-96页 |
·各序参量的数据获取途径与计算方法 | 第92-93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模型的计算 | 第93-96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的协同性特征分析 | 第96-107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数量属性的有序度特征分析 | 第97-99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质量属性的有序度特征分析 | 第99-101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空间布局属性的有序度特征分析 | 第101-104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的有序度特征分析 | 第104-105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的协同性特征分析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6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不协同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0-117页 |
·耕地资源系统数量属性不协同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0-114页 |
·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 第110-111页 |
·人口持续增长 | 第111页 |
·耕地资源系统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与不协同 | 第111-114页 |
·耕地资源系统质量属性不协同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4-115页 |
·耕地质量退化 | 第114-115页 |
·耕地污染加剧 | 第115页 |
·耕地资源系统空间布局不协同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5-116页 |
·耕地资源空间布局缺乏协同调控思想和方法的指导 | 第115-116页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 第116页 |
·城乡建设用地缺乏统筹规划,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 第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7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调控研究 | 第117-136页 |
·耕地资源系统的协同调控机制 | 第117-123页 |
·耕地资源系统协同调控的基本思想 | 第117-118页 |
·耕地资源系统协同调控的基本原则 | 第118-120页 |
·耕地资源系统协同调控的主要日标 | 第120-121页 |
·耕地资源系统协同调控的主要手段 | 第121-123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的协同调控体系构建 | 第123-130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的协同调控目标 | 第123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调控体系构建 | 第123-124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调控的主要模式 | 第124-130页 |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调控模式的应用案例 | 第130-135页 |
·基于产业结构统筹与空间布局优化的耕地资源协同调控模式应用案例 | 第130-131页 |
·耕地退化阻断与质量提升调控模式的田间试验案例 | 第131-134页 |
·多平台协同的耕地资源巡查模式案例 | 第134-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36-140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36-138页 |
·研究展望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